
徐騰現為天空工場資本(原“追創創投”)總經理、基金合伙人。
據IPO早知道消息,明略科技于2025年11月3日正式以“2718”為股票代碼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全球Agentic AI第一股”,市值一度超400億港元。
在過去19年的發展歷程中,明略科技獲得了國內外一眾知名機構及產業方的投資。其中,時任華興新經濟基金投資人的徐騰于2017年投資了明略科技。
不可否認的是,明略科技作為中國企業服務賽道里的一顆“常青樹”、吳明輝(注:明略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作為國內最知名的連續創業者之一,勢必能為整個創業與投資領域帶來一些啟發。要知道,就在明略科技上市前半個月,吳明輝聯合創辦的云跡科技同樣完成了IPO“里程碑”。
在徐騰看來,明略今天所獲得的成功,和創始人吳明輝的格局和能力密不可分。在明略的發展過程中,吳明輝都無比的堅定——他從來沒有放棄對企業成功的追求、也從來沒有向外界表達過消極的情緒,他總是非常堅定、非常有韌性地在尋找突破,以幫助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
徐騰表示,創始人的韌性以及對成功的渴望尤為關鍵。“這種品質很難量化卻至關重要。當你見過足夠多的創業者之后,你會逐漸形成一種直覺——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中,從他們面對壓力時的反應里,你能更清晰地判斷出誰擁有必須成功的決心,以及他的能力和心力在未來能不能夠幫助他創業成功。”
事實上,除了明略科技和云跡科技外,中國科技企業赴港上市,在過去一段時間獲得了不錯的二級市場表現。
對此,徐騰認為,一方面,DeepSeek年初的出圈扭轉了大家對中國科技股科技含量的整體看法;另一方面,全球投資人對配置中國資產的意愿在逐步回升。
不過徐騰亦坦言,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二級市場已經明顯呈現出一種向好的趨勢,進而也直接帶動了一級市場的整體發展,但其個人還是希望一級市場能夠相對理性的看待這件事情(港股估值回升)。
“畢竟過去我們也經歷過很多次的起伏,見證過美股科技股估值飆升帶動國內一級市場估值非理性上漲所帶來的后續壓力,還是要更加長期主義一些。”徐騰說道。
這里不妨補充一點,徐騰擁有超13年一級市場股權投資及資本市場從業經驗,曾就職于嘉實、華興、J.P.Morgan等金融機構,曾主導或參與投資了眾多優質項目,過往投資領域聚焦人工智能、泛機器人及消費科技等,代表項目包括明略科技、商湯科技、創新奇智等。

目前,身為天空工場資本(原“追創創投”)總經理、基金合伙人的徐騰,已主導投資了一系列高成長項目,包括基點起源、魔法原子、浪涌未來、坦途科技、睡力矩陣、星空夢屋、原子重塑等。
據徐騰透露,圍繞AI及泛機器人上下游產業鏈,當前天空工場資本重點關注三大方向的投資機會:1、機器人:這里面包括ToB和ToC;2、智能硬件:包括智能穿戴設備以及高頻應用的AI產品;3、AI技術投資:專注于人工智能底層技術及其在各行業的應用創新。同時,在對項目的判斷上,天空工場資本有三大投資標準:首先,項目要有做全球化市場的能力;其次,這個項目能夠靠研發驅動產品迭代升級;第三,這個項目要有品牌化策略和邏輯,不管是ToB還是ToC。
事實上,區別于傳統產業基金,天空工場資本以其獨特的產投模式與完善的創新孵化體系,探索著全新的產業投資路徑,即產業投資的2.0時代。
“與1.0時代主要投資上游供應商,依賴訂單賦能的方式有所不同,我們更注重通過全球渠道共創、供應鏈共享與創業方法論孵化賦能,在終端場景中培育出更具市場潛力的項目。“徐騰表示,在賦能早期企業時,天空工場資本通過自身得天獨厚的產業背景和高能級的孵化體系,為項目提供包括渠道、供應鏈、產業落地、戰略規劃、融資服務等全方位的戰略支持,助力其實現技術突圍、規模化增長的跨越。
以下系徐騰與「IPO早知道」的對話精選:
要清晰判斷創始人的韌性與對成功的渴望
創始人本身的學習迭代能力也尤為關鍵
Q:2017年的時候當時出于哪些維度的判斷最終選擇投資了明略?
徐騰:從人的角度,我們認為吳總(注:明略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吳明輝)是一位非常頂級的連續創業者,無論是戰略格局、行業深耕還是組織管理能力都極其優秀,包括也有成功的創業經歷,所以我們對吳總是高度認可的。
從事的角度,在當時那個節點,企業級的大數據應用,各個場景的數據積累已經到達了一定的量級,在此之上明略能夠基于自己的算法和模型實現數據分析、直接打通到場景端的價值創造,因此我們判斷行業和項目都到了一個相對能夠商業化落地的時間點,加之剛才提到的團隊過往背景與技術儲備,最終做出了一個比較積極的投資決策。
Q:在順利成為“全球Agentic AI第一股”后,你認為明略接下來更大的想象空間還有哪些?
徐騰:我覺得今天明略處在一個非常好的身位上。我相信中國是能夠出現一家類似Palentir的公司的,雖然當下很多公司都在講相關的故事,但還沒有哪家公司被公認是能夠對標Palentir。
一方面,明略的產品價值已經得到了驗證并且經歷了一些周期;另一方面,在當下這個時間點,底層技術、也就是AI技術帶來的新的產品邏輯的提升,經濟的回暖以及政策端對信息化建設的愈發重視,加之明略之前一些相對成熟的項目運作經驗,都讓明略科技的身位是領先于其他一些更早期的公司,也有機會更快速地落地項目。所以還是非常看好明略科技在未來幾年內能夠進一步優化商業化的表現、并在業績上獲得更大的突破。
Q:明略這個case對你后續的投資生涯有沒有帶來一些啟發?
徐騰:坦白說,明略今天所獲得的成功,和吳總本人有著非常大的關聯。
我認為,我們在投資中判斷創始人時,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一些核心素質上:其協調資源的能力、調動團隊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那種持續將公司做大做強的內在動力與韌性。
回顧明略的發展歷程,我們了解到吳總都是無比的堅定——他從來沒有放棄對企業成功的追求、也從來沒有向外界表達過消極的情緒,他總是非常堅定、非常有韌性地在尋找突破,以幫助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
這種對成功的渴望和頑強的韌性,很難被量化,卻至關重要。當你見過足夠多的創業者之后,你會逐漸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中,從他們面對壓力時的反應里,更清晰地判斷出誰擁有必須成功的決心,以及他的能力和心力在未來能不能夠幫助他創業成功。
或許這是一種感覺、一種經驗,只有接觸更多這樣的創始人后,才更有可能做出相對正確的判斷。
Q:吳總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是科學家創業的一個代表,這兩年科學家、教授背景的創始人不少,但有時候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對于商業的理解沒有那么強或者說過于理想主義了,這種情況下作為投資機構該怎么做?
徐騰:對于無論是科學家創業、教授創業,還是大廠出來的技術背景、銷售背景的人(創業),其實我們最關注的始終是創始人本身的學習能力。從過往案例來看,院校出身與大廠背景的創業者都有成功的先例,而其中的關鍵,在于創始人能否快速補足自身能力的短板——技術出身的需要迅速理解銷售與市場,銷售背景的則需要盡快構建對產品與技術的認知。相對而言,技術背景創始人轉向商業成功的案例更多一些,這可能是因為從商業跨界至技術領域的難度通常更大。當然,這僅是基于歷史經驗的觀察,并非絕對規律。
至于你提到的科學家們、教授們對商業的理解能力,這確實是一個現實的挑戰。我們也看到不少成功科學家和教授創業的案例,這里面還是需要科學家能夠快速學習建立商業思路和資本考量。也有不太成功的案例,特別是當他們已投入數十年時間深耕于學術研究時,面對科研成果價值和對商業化產品的差距,僅憑投資人的建議很難輕易改變其思維模式。因此,我們作為投資人,在要為LP負責的情況下,會更傾向于選擇那些不被自身經驗所“禁錮”、始終保持開放心態與進化意愿的創始人。
整個科技賽道在二級市場持續向好
希望一級市場保持理性、更加長期主義
Q:坦率說,SaaS或者說企業服務賽道前幾年經歷了高峰和低谷,但近期包括明略在內的多個項目都陸續完成了IPO并且表現都還不錯,對此你怎么看待?
徐騰:最近我跟港股的這些投行,包括二級的研究員也有比較多的交流,我也問了他們類似的問題,全球市場的投資人到底是基于什么原因對中國科技股有了這么大的一個態度反轉。一年多以前大家都還是很悲觀的,港股市場疲軟,并且直接傳導到一級市場。如今,二級市場的投資邏輯已完全不同了。
我覺得市場發生的兩件事情是比較關鍵的:
第一點,還是DeepSeek大幅提升了大家對中國科技股的整體信心,證明了中國團隊完全有能力打造出在全球范圍內都極具競爭力的科技產品。DeepSeek的出圈,扭轉了大家對中國科技股底層科技實力的看法。
第二點,當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產配置的投資人,考慮的無非是配置中國資產、歐洲資產還是北美資產。之前一段時間美元流回到了歐洲和北美市場,因為他們可能比較看空中國資產,但事實證明,我們雖然也有一定的挑戰,但歐美的發展也沒有預期中那么好。所以站在宏觀配置角度,國際投資人對中國資產的配置是在提升的。
在此背景下,結合國家政策的有力支持,當前中國企業服務及整個科技賽道在二級市場已呈現明確的回暖趨勢,并進一步帶動了一級市場的整體復蘇。
當然,從另一角度來看,我也希望一級市場能對此輪估值回升保持理性。我們曾多次經歷科技賽道的高低起伏,也見證過美股科技股估值飆升帶動國內一級市場估值非理性上漲所帶來的后續壓力。因此,還是要更加長期主義一些。
Q:在你看來當下的估值泡沫大嗎?
徐騰:科技賽道整個的估值邏輯更多還是基于未來預期的體現,而不是基于過去的表現。這種未來預期表現就會帶來一個估值的無法驗證性,因為它講的故事很大、估值也就很高,但你也沒法說故事不成立,因為在當下你也沒法證明這件事情。所以說科技賽道估值的泡沫,背后其實反映了今天大家的信心起來了。至于這種信心究竟是泡沫還是真實的價值投資,最終還是要由產品來驗證。
以我們天空工場資本的角度,我們比較關注“AI結合硬件”,包括AI如何在更多的硬件場景里提升產品價值的效能,讓更多的產品能夠被AI所驅動,讓以前原本沒那么智能化的產品變得更加智能化,并且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實現銷售,這些是我們遵循的一些底層邏輯。在這樣大的邏輯之下,無論是智能硬件還是機器人賽道,我覺得未來從商業化業績交付的角度,對估值的支撐度是更高的。
積極探索前沿技術、重點關注三大方向
開啟產業投資2.0時代
Q:目前天空工場內部有沒有一些“非共識”的思考可以分享一下?
徐騰:基于我們基金的背景,我們的確有不少的“非共識”,這些“非共識”幫助我們收獲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我們也希望把這些差異化視角能夠更多應用到投資、孵化等場景中去。
以“產品定價”為例。許多創業者在介紹其商業模式時會強調:“我們的產品遠優于市場現有方案,而價格僅為一半甚至三分之一。”這種“質優價廉”的邏輯本身并無問題,也確實能幫助企業在初期搶占市場份額。然而,這類項目恰恰是我們通常不會選擇的。我們更關注的是那些產品性能顯著領先、同時敢于定更高價格的企業——這背后所要求的,是持續的產品功能突破與真正的價值創新。
誠然,通過價格優勢能在短期內帶來一定的現金流和業績的提升,但從長期來看很難支持起一個更大的規模。如果僅僅是看作一門生意,這個邏輯是相對安全的;但從創業的角度、從給投資人創造回報的角度,其成長路徑則需要更深層的重構。
在技術與產品層面,我們一直以來都在關注最前沿的技術方向,比如最近大家討論比較多的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等,我們也一直有深入研究。
Q:當前天空工場重點關注哪些方向的投資機會?
徐騰:圍繞AI及泛機器人上下游產業鏈,我們主要關注三大核心方向:
1、機器人:這里面包括ToB和ToC;
2、智能硬件:包括智能穿戴設備以及相關的一些AI產品;
3、AI技術投資:專注于人工智能底層技術及其在各行業的應用創新。
這三個方向更多是產業鏈的下游,沿著這些下游的場景我們也在看上游的新材料、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等,因為我們判斷是下游看準了,才能更好的布局上游。
在具體的投資標準上,我們天空工場也有一些自己的投資原則:
首先,這個項目要有做全球化市場的能力;其次,這個項目能夠靠研發驅動產品迭代升級;第三,無論是ToC還是ToB項目,都應具備品牌化思維,追求高毛利與高凈利的健康增長模式,而非依賴低價競爭策略。
Q:你們的產業資源和孵化體系應該也是不容忽視的,怎樣更好地運用你們的這個能力去賦能這些非常早期的創業公司?
徐騰:我們自己認為我們是產業投資2.0版本,在過去的產業投資1.0時代,產業資本的賦能普遍是投資布局自己的上游核心零部件企業。這一模式雖然也催生了不少成功案例,但也存在一定局限,相對而言所投標的的潛在市場空間有限。
而我們今天其實是更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獨特的創新孵化體系,包括全方位的支持,如渠道的賦能、供應鏈的共享與系統性創業方法論的孵化賦能去培育更多在終端場景下更具潛力的項目。
簡單來說,我們并不是簡單地提供訂單、購買產品,而是通過技術、渠道、供應鏈、運營等全方位的戰略支持,助力早期項目實現技術突圍、規模化增長的跨越。
本文為IPO早知道原創
作者|Stone Jin
微信公眾號|ipozaozhidao
本文來源:IPO早知道
來源:IPO早知道
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