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訊 進入四季度,外資機構積極調研A股上市公司以挖掘投資線索。四季度以來,外資機構調研A股上市公司次數超1200次。
Wind數據顯示,四季度以來,外資機構調研A股上市公司次數達1210次。其中,Point72資產管理公司調研36次;高盛、花旗環球、摩根士丹利、美銀證券等知名外資機構調研次數均超20次。
從調研標的來看,華明裝備四季度以來獲92家外資機構調研,排名首位;聯影醫療獲71家外資機構調研;漢鐘精機、匯川技術、百濟神州、奧普特、藍思科技等均獲30家以上外資機構調研。
多家外資機構發聲表示,中國資產對全球資金的吸引力顯著提升。瑞銀投資銀行中國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稱,三季度外國機構投資者進一步增持中國股票,低配比例從 -1.6%升至 -1.3%。不同投資范圍的基金(全球/新興市場/亞洲)均小幅提高了中國倉位。全球前40大投資機構的中國股票持倉升至1.1%,為2023年一季度以來最高水平。按行業劃分,國際投資者增持最多的行業包括醫療保健、保險、能源和材料及互聯網。
王宗豪還提到,跟蹤約800只將中國股票納入其基準的主動型海外基金,它們共持有2700億美元的中國股票。三季度這些基金將中國低配比例減少30個基點至 -1.3%,為2022年四季度以來程度最輕的低配水平。三季度將中國股票重新納入投資組合的基金大多為全球投資基金。
有滬上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表示,過去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A股 + 港股 + 中概股)普遍處于顯著低配狀態,與中國經濟體量不匹配。自2024年以來,海外投資者態度出現積極轉變,部分對沖基金和新興市場基金開始主動增配中國資產。同時,中國資產持續上漲使許多進行全球配置的基金經理重新調整倉位,回補長期低配的中國資產。
摩根士丹利基金稱,中國國內價格指數持續逐月改善,該指標對上市公司盈利至關重要。預計A股上市公司中長期盈利將穩步提升。在此背景下,維持對市場的樂觀態度。A股市場中長期表現的核心邏輯在于中國制造的競爭優勢,受多重利好因素推動,中國制造優勢最終能在盈利能力上得以體現。
(AI撰文,僅供參考)
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