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截至10:09,高“含銅量”有色50ETF(159652)放量漲超3%,沖擊5連漲,盤中成交額超1000萬元,環比顯著放量!

截至10:11,有色50ETF(159652)標的指數成分股多數沖高,銅板塊領漲,北方銅業漲停,中孚實業漲超7%,江西銅業、云南銅業漲超5%,紫金礦業漲超4%,洛陽鉬業、天齊鋰業等漲幅居前。
【有色50ETF(159652)標的指數前十大成分股】

截至10:11,成分股僅做展示使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消息面上,基于供應錯配和中國經濟韌性,高盛上調銅價下半年預測至9890美元/噸,預計8月達到年內峰值10050美元/噸。
近期,宏觀上全球地緣局勢變動影響下,金屬價格波動大幅加劇。對于金、銅價格,券商機構普遍認為后續仍有上漲空間:
銅:數字經濟與能源轉型驅動銅需求增長;礦端擾動延續,再生銅供給同步趨緊,冶煉廠虧損風險加大后續或有所減產;美國關于銅的關稅遲遲沒有落地,Comex-LME 銅的價差仍保持在1000美元以上,巨大的價差使得精銅持續流入美國,Comex銅庫存持續增加,而中國和LME倉庫的庫存不斷下降。
黃金:地緣不確定升級,提振了黃金的避險吸引力,全球央行持續購金、ETF資金凈流入持續。全球“去美化”開始實質化引發全球秩序、全球信用貨幣體系換錨的黃金上漲長期邏輯開始顯現。美國等主要經濟體開啟降息周期,流動性寬松利好黃金。
把握金銅等有色金屬布局機遇,認準“金銅”含量更高的有色50ETF(159652)!
【銅:礦端緊,冶煉脆弱,供應錯配,需求有韌性】
國聯民證券表示,銅板塊,短期內銅礦供給擾動不斷,同時資源品位下降長期礦產資本開支不足對銅礦中長期供給形成約束。礦端供給趨緊有望托底銅價,需求端增長或將提供銅價向上彈性。(來源于國聯民生20260623《有色金屬行業2025年度中期投資策略:不確定中尋確定性,看好黃金、稀土及銅鋁》)
中國銀河證券認為,長周期景氣向上不改,銅迎來布局良機。礦端擾動延續,再生銅供給同步趨緊,冶煉廠虧損風險加大后續或有所減產;中美經貿暫緩期需求仍具搶出口慣性,但下半年或受關稅負面效應及透支風險拖累邊際放緩。長期看,銅礦供應矛盾徹底爆發且將持續存在,數字經濟與能源轉型驅動銅需求增長,行業供需格局持續向好,銅價中樞有望不斷上移。短期宏觀擾動或將為目前估值較低的A股銅礦板塊打開中期布局窗口。(來源于中國銀河《【有色】2025年中期策略:筑底向上,漸入佳境》)
【金:多重因素催化金價上漲】
國聯民生證券表示,隨著以美聯儲為代表的海外發達經濟開啟降息周期,流動性充裕將對黃金形成利好;黃金具有抗通脹屬性,美國通脹預期升溫背景下,黃金投資價值凸顯疊加關稅不確定性仍存,增加黃金避險需求。另外,全球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大國博弈加劇,主要央行持續增持黃金儲備等,都有望推動金價中樞進一步上移。(來源于國聯民生20260623《有色金屬行業2025年度中期投資策略:不確定中尋確定性,看好黃金、稀土及銅鋁》)
中國銀河證券表示,新舊驅動交匯下的黃金牛市延續。2025年下半年美聯儲或將重啟降息與美國經濟政策風險的再度升高驅動全球黃金ETF基金加速購金,刺激金價發動新一輪主升浪創出新高,有望催化A股黃金板塊的估值修復行情。而美國加征關稅引發多國貿易糾紛、地緣沖突持續爆發、美國債務問題使推動央行購金的中期邏輯不變,全球“去美化”開始實質化引發全球秩序、全球信用貨幣體系換錨的黃金上漲長期邏輯開始顯現,將支撐黃金價格的中長期上漲趨勢與A股黃金板塊的中期估值。(來源于中國銀河《【有色】2025年中期策略:筑底向上,漸入佳境》)
若看好未來貴金屬及大宗工業金屬周期回歸,建議關注規模領先、“金銅含量”更高的有色50ETF(159652)和場外聯接(A類:019164;C類:019165),一鍵把握經濟復蘇和降息周期行情!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投資人應當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特別是特有風險,并根據自身投資目的、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是否和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鸸芾砣顺兄Z以誠實信用、謹慎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有色50ETF屬于中等風險等級(R3)產品,適合經客戶風險承受等級測評后結果為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資者。請投資者關注指數化投資的風險以及集中投資于國證生物醫藥指數成分股的持有風險,請關注部分指數成分股權重較大、集中度較高的風險,請關注指數化投資的風險、ETF運作風險、投資特定品種的特有風險等。文中提及個股僅為指數成份股客觀展示列舉,本文出現信息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
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