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居財經 魏薇
當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孫宏斌踏入股東周年會現場時,與會者的呼吸都輕了幾分,隨即響起了一片掌聲。
這是自融創出險以來,這位掌舵人首次親自出席股東會。過去兩年的股東會,他都僅以線上形式參與。
他的出現,對融創的股東而言,是一種戰略確認,更是一顆定心丸。在這場持續一個半小時的會議中,孫宏斌圍繞融創的化債進展、未來發展方向等關鍵議題展開闡述。同時也釋放出了一個清晰信號:融創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
孫宏斌罕見露面的背后,是融創中國債務重組戰役的關鍵性突破。
股東大會上,融創宣布,2024年公司已完成154億元人民幣的境內債務重組,五年內無兌付壓力,為公司爭取到了寶貴的緩沖期。
就在股東會前一周,融創剛剛公告稱,境外債未償本金總額的75%持有人已加入重組支持協議。融創的境外債重組聆訊定于9月15日在香港高等法院召開,一旦方案通過,孫宏斌將一舉清零680億債務。
重組方案的核心策略堪稱“孤注一擲”——全額債權轉股權。
公司向債權人分派兩種新強制可轉債,一類轉股價為6.8港元/股,在重組生效日起轉股;另一類轉股價3.85港元/股,在重組后18-30個月內轉股,且該類總量不超過債權總額的25%。
融創當前股價在每股1.5港元左右,遠低于兩類轉股價。這意味著,債權人在接受方案的同時需要承擔一定的市場風險。
同時,為穩定股權結構,融創提出債權人每拿到100美元的新債券,其中23美元的債券會給到孫宏斌控制的實體,在滿足一定條件后,這些債券未來能換成股份,但在6年里不得出售、轉讓或抵押。
融創官方稱,此舉將進一步穩固各方信心,可更好推動項目交付、債務風險化解、資產盤活等工作,利于長期的業務恢復。
債務逐漸化解的同時,孫宏斌還勾勒出融創的“重建藍圖”。
融創管理層表示,公司從去年開始對旗下的住宅項目進行徹底梳理,一項一策,推動項目層面的債務重組和資產盤活。管理層稱,“總的層面平安落地,項目層面逐個攻堅化冰。”
孫宏斌在股東會上坦言:“不管是再好的行業,杠桿高風險就會很大。所以降杠桿是必須的。”
這番反思背后,是融創從行業巨頭到斷臂求生的劇烈蛻變:
銷售額從2021年的近6000億元跌至2024年的471.4億元,縮水超90%;土地儲備從2.54億平方米降至1.28億平方米。
在此期間,融創將區域公司化整為零,減小管理半徑,并削減了區首的管理范圍,如今分為九大區域及河南公司。
在股東會上,孫宏斌展現出少見的克制:“中國的每個城市差別很大,與其分散精力不如集中火力。”這與其昔日的黑馬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他明確表示,融創未來將把火力集中在北京、上海、西安、重慶等核心一二線城市,放棄全國廣泛布局。這些城市被視作融創的主場,擁有產品認知和客戶基礎優勢。
戰略調整之后,已經有成效初步顯現。6月27日,上海壹號院第四次開盤,2小時售罄,今年累計銷售超170億元,成為上半年全國單盤銷售冠軍。北京融創壹號院同樣表現不俗,今年上半年新一輪開盤后,兩周內實現25套認購,銷售額突破9億元。
在開發業務之外,融創的轉型已悄然布局。除獨立上市的物業板塊外,文旅運營業務也開始貢獻收入。管理層表:“集團的運營業務和能力,在未來兩三年也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突破。”
更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9月孫宏斌成立的“而今資本”平臺,標志著這位昔日的“并購之王”正轉型切入房地產不良資產處置的新賽道。
2025年融創絕地求生之際,市場已進入存量博弈階段。
但對于公司前景,孫宏斌保持著謹慎樂觀的態度:預計今年的表現將優于去年。
當股東散去,孫宏斌和融創真正的賭局才剛剛開始:一家曾經以規模稱雄的房企,要在債務清零后,以全新的姿態續寫生存故事。
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