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之星 吳凡
近期,國內樂器行業上市公司海倫鋼琴(300329.SZ)籌劃的控制權變更事項正式浮出水面。公告顯示,公司實控人陳海倫、金海芬及陳朝峰擬將合計間接持有的60260600股上市公司股份(占上市公司總股份的23.83%)以5.48億元的總價轉讓給全拓卓戴,交易完整后,公司實控人將變更為崔永慶。
證券之星注意到,近年來,樂器行業整體市場環境承壓,作為國內樂器行業中為數不多的上市公司——主營鋼琴銷售業務的海倫鋼琴業績持續疲軟,歸母凈利潤已連續兩年出現虧損,整體營收更是大幅滑坡,至2024年同比下滑46.47%至1.59億元,距離觸及財務類退市警示紅線已近在咫尺。因此,在退市危機之前及時抽身,對于公司實控人而言,或許是止損離場的現實選擇。不過,擁有數字化背景的新任掌舵人能否幫助公司走出困境,仍有待時間的驗證。
已站在退市警示邊緣
公告顯示,此次交易完成后,海倫投資的持股比例從27.41%降至20.56%,受讓方全拓卓戴的持股比例增至23.83%,將成為海倫鋼琴第一大股東,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崔永慶。
根據公司披露的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全拓卓戴于今年3月7日設立,崔永慶作為全拓卓戴的實控人,持股比例為65%。除全拓卓戴外,崔永慶控制的其他核心企業和核心業務還包括上海詠數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熠騏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另外其目前還擔任全拓股份董事長、總經理,該公司成立于2002年,專注于數據計算、數字消費、數據治理及數據應用等核心業務,在杭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今年7月公布的315家杭州上市“預備軍”名單中,全拓股份亦榜上有名。
值得注意,此次權益變動仍需取得深交所合規性確認意見并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分公司辦理股份過戶登記手續,上述事項能否最終完成實施,以及完成時間尚存在不確定性。另外由于權益轉讓資金較大,受讓方的自籌資金擬通過向銀行申請并購貸款取得,目前尚處于與銀行洽談申請貸款的相關事宜的階段。
對轉讓方而言,公司實控人陳海倫作為海倫鋼琴的創始人,近年卻不得不面對公司業績持續下滑的困境:2022年至2024年,海倫鋼琴營收從3.79億元縮水至1.59億元;歸母凈利潤更是在2023年、2024年連續兩年出現虧損,虧損金額分別達7885.48萬元和9792.24萬元,經營壓力持續加劇。
更嚴峻的是,依據創業板退市新規,財務類強制退市的情形明確包含:若創業板公司連續兩年出現凈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或者連續兩年凈資產為負,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若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次年,相關財務指標仍未改善,公司將被強制退市。
這也意味著,海倫鋼琴已處在被實施退市警示的懸崖邊,若公司營收持續下滑至1億元以下,且凈利潤難有改善,將觸發退市風險警示條件。
傳統鋼琴銷量縮水致業績低迷
證券之星注意到,海倫鋼琴近年萎靡的業績,與所處傳統鋼琴行業的環境承壓有關。
一方面,鋼琴制造業正面臨企業制造成本的持續攀升。據公司官網信息,自2018年起,海倫鋼琴已先后發布7份調價聲明,調整原因主要指向原材料成本、廠房及設備維護升級費用,以及人力資源成本等多項支出的大幅上漲。另一方面,公司還要面臨國際品牌的競爭以及二手鋼琴市場的沖擊。
與此同時,市場環境變化之下,居民消費意愿趨于保守,鋼琴作為高單價非必需品,首當其沖受到消費降級的影響,傳統鋼琴的市場總量從2019年的50萬斷崖式下跌至如今的8.5萬。受鋼琴消費市場需求量明顯縮減的影響,2022年至2024年,海倫鋼琴核心產品立式鋼琴的銷售量分別為22792臺、19230臺以及9452臺,各自較上年同期下降32.68%、15.63%以及50.85%。
傳統鋼琴銷量式微之下,海倫鋼琴也在調整重心加大對智能樂器產品領域進行挖掘,2024年,海倫鋼琴成立了數碼鋼琴電商銷售團隊,年內銷售電鋼琴2152臺,同比增長140.45%。盡管銷量增幅顯著,但該產品在2024年的收入占比仍不足3%。加之前期推廣與研發投入較高,2025年第一季度的市場銷售反饋尚未充分顯現,短期內難以成為拉動業績扭轉頹勢的核心力量。
鋼琴業務外,海倫鋼琴早在2014年就切入藝術培訓領域,試圖構建“鋼琴銷售+藝術培訓”的協同生態。此后多年,公司通過合作加盟、參股并購等方式擴張培訓版圖,一度將培訓業務視為重要增長點。
然而,這些嘗試的效果并未達預期。由于培訓業務前期需投入大量場地、師資成本,且盈利依賴規模化擴張,但近年受疫情反復、“雙減”取消藝術加分等國內教育政策的實施與調整的影響,公司培訓業務擴張受阻。2023年至2024年,公司均對長期股權投資(藝術教育培訓項目)進行了計提減值準備,對應的計提金額分別為3880.36萬元4118萬元,導致公司盈利進一步承壓。
今年一季度,海倫鋼琴的鋼琴銷量仍處于下降狀態,加之藝術教育培訓政策調整,導致藝術文化教學培訓市場縮減。公司為了搶占有限的市場份額,加大網絡媒體的宣傳力度以及線上銷售平臺的運營推廣力度,致使歸母凈利潤虧損加劇,為-968.48萬元,營收較上年同期下滑39.96%至2775.83萬元。
業績節節敗退之際,公司實控人選擇在此節點出讓控制權,或許也透著對行業困局的無奈妥協。而新實控人能否幫助扭轉營收與利潤的頹勢,規避退市風險,仍需時間來驗證。(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吳凡)
來源:證券之星
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