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十一弟
總部位于香港的私募基金——基匯資本,其在上海的一項物業投資,面臨債務違約。
幾年前,它以其持有的上海海洋大廈作為抵押,向銀行獲得了2.6億美元貸款。
按照現在的匯率計算,超過了18億人民幣。
這些融資是由境內外銀行組成的銀團貸款,將在這個月陸續到期。
據說,基匯資本此前一直尋求出售上海海洋大廈,用于償還債務。
但到現在,它也沒能找到愿意接盤的買家。
如果在到期日仍然無力還款,銀行將有權宣布債務違約。
最好的結果,是銀行同意展期,延長貸款期限。
年初,同樣是在上海,外資巨鱷——貝萊德集團,其收購持有的上海北岸長風E、G棟辦公樓,從渣打銀行獲取的7.8億銀團貸款,展期一年后,再次違約。
渣打銀行拒絕了二次展期,要求貝萊德立即償還貸款本息。
貸款到期之前,貝萊德以七折的價格,在公開市場掛牌兜售這兩棟辦公樓。
結果,整整一年時間,無人問津。
當初,貝萊德從渣打銀行獲取了65%的并購貸款,現在打到七折都賣不掉,意味著這項投資已經蝕本。
于是,貝萊德一不做、二不休,選擇了違約。
寧可斷貸棄樓,也決不還債了——
它把上海北岸長風E、G棟辦公樓交給了渣打銀行,用于抵債。
貸款展期,只是權宜之計,拖時間罷了,資本和銀行,都沒有太多耐心。
2018年,樓市還在一路高歌猛進。
彼時,基匯資本以4.2億美元的代價,從新加坡ARA亞騰資產的手上,收購了上海海洋大廈。
以其從銀行獲得的2.6億美元貸款計算,基匯資本為這筆收購撬動了六成以上的融資杠桿。
基匯資本是一家專注于亞太區房地產市場的私募基金,非常激進。
在日本、香港和中國內地,有過不少大手筆收購。
基匯資本的老板——吳繼煒、吳繼泰,是一對敢接盤李超人的親兄弟。
2014年,基匯資本以58億的價格,從李嘉誠家族旗下的盈大地產,收購了位于北京三里屯的盈科中心。
四年后,它以105億的代價,將北京盈科中心出售給了鏈家系的愿景集團,大賺了幾十億。
基匯資本對商業地產的投資邏輯,跟美國私募巨頭黑石集團的模式,如出一轍——
低價買進-改造提升-高價賣出。
它們依靠投資眼光,在市場上挑選出被低估的資產,動用杠桿進行低價收購。
持有項目期間,投入資金對物業進行改造提升,重新對外出租。
以更好的租金收益,拉高市場估值后,尋找買家高價接盤,退出套現。
基匯資本創始人——吳繼煒,來自一個商業家族,他出生于美國舊金山,在香港長大。
吳繼煒的父親是生意人,經常跟他討論商業話題,讓他從小對金融產生了興趣。
據說,吳繼煒一開始對建筑情有獨鐘,曾立志要做一名優秀的建筑師。
不過,后來他改變了想法。
因為他發現,建筑師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建造房子,而地產商可以聘請很多建筑師,讓建筑師們為他實現建筑夢想。
1995年,只有20歲出頭的吳繼煒,在美國創辦了一家房地產投資公司。
當時,始建于1927年,曾在1929年舉辦過第一屆奧斯卡頒獎禮,還曾是美國女星瑪麗蓮·夢露常住的酒店——好萊塢羅斯福酒店,走到了破產邊緣。
吳繼煒決定收購這家輝煌了大半個世紀的酒店,并進行改造。
它為酒店增加了6個酒吧、2個俱樂部、2個餐館,廣泛邀請好萊塢名人入住,為酒店帶來了名氣。
隨著羅斯福酒店的人氣越來越旺,再度成為好萊塢名流的聚會場所,不少好萊塢電影、電視節目,都選擇在這里拍攝制作。
酒店的租金也從20美金,漲到了400美金,營業額和利潤扶搖直上。
羅斯福酒店大獲成功,讓吳繼煒建立了強大自信。
從此,他堅定了“收購改造,化腐朽為神奇”的商業模式。
羅斯福酒店項目之后,他又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紐約、佐治亞和夏威夷等地,以同樣的模式,開發了多個地產項目。
這其中包括數據中心、辦公樓、住宅、酒店、高爾夫球場以及度假村。
在很多日資企業因本國經濟蕭條,而大舉退出美國房地產市場時,吳繼煒也成為重要的接盤者。
吳繼煒認為,自己之所以獲得了高回報,是因為創造了新價值。
他的方法論,就是利用那些未被充分利用或定位錯誤的建筑,加以改造,然后讓它增值。
不過,很多所謂的能力背后,其實只是恰好趕上了行業風口。
吳繼煒早年在美國對商業地產的收購改造,搞得風生水起,賺得盆滿缽滿。
但今年初,基匯資本持有的位于美國奧克蘭市中心的萬豪酒店,因債務違約被拍賣。
當時,它以這棟酒店作為抵押擔保,從銀行獲得了1億美元貸款,無力償還導致違約,進入了法拍程序。
2005年,在美國房地產市場嘗到甜頭的吳繼煒,將主戰場從美國轉移到了亞洲。
他與兄弟吳繼泰創辦了基匯資本,專注于亞太區,尤其是中國內地的商業地產投資。
到今年上半年,基匯資本募集了244億美元資金,管理著358億美元資產。
基匯資本的這種投資模式,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市場預期不斷上行,資產價格持續提升。
這個鏈路斷開以后,租金收益上不去,就不會帶來物業估值的提升,更找不到接盤的買家。
幾年前的收購,看似是上行周期的低價抄底。
現在市場回落,回過頭來看,實則是下行周期的高位接盤。
擊鼓傳花,總有手滑的時候。
手上持有的商業物業,沉淀了大量資金,賣不掉的話,相當于被套住了。
基匯資本收購持有的上海海洋大廈,位于上海黃浦區的心臟地帶,毗鄰南京東路步行街。
它是一棟25層高的甲級辦公樓,總建筑面積逾5萬平米。
按照當時30億的收購對價折算下來,大約6萬塊錢/平米。
這棟辦公樓早在2001年建成,原本由新加坡財團——吉寶置業、星控股與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共同持有。
2006年,新加坡財團將其以1.7億美元的代價,出售給了同樣來自新加坡的騰飛集團,套現退出。
在這筆交易中,吉寶置業賺到了1.4億凈利潤,星控股則賺到了2.4億利潤。
2013年,新加坡ARA亞騰資產以19億的價格,從騰飛集團手上接盤了上海海洋大廈。
一買一賣,短短幾年間,騰飛集團就賺到了6個億。
新加坡ARA亞騰資產是李嘉誠家族旗下私募基金,收購持有上海海洋大廈五年后,將其以30億的價格,賣給了基匯資本。
從新加坡財團在2006年以1.7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到2018年基匯資本以4.2億美元的代價接手。
12年時間里,這棟辦公樓的資產價格,翻了兩三倍。
上海海洋大廈的買賣轉讓,是樓市黃金時代的一個縮影。
如今,資產價格大跌,即便是基匯資本這樣的私募巨頭,也難以抵御市場下行的沖擊,面臨違約。
不止是上海海洋大廈,基匯資本在上海持有的一處生命科技園項目,以其作為抵押,從銀行獲得的1.1億美元貸款,這個月也將到期了。
據說,它之前已經與銀行協商,尋求再融資。
吳繼煒花了二三十年摸索出來的財富密碼,聽起來像永動機一樣,似乎可以源源不斷、無休無止地賺大錢。
基匯資本把它從美國復刻到中國內地,結果沒過幾年,突然失靈了。
舊地圖到不了新大陸了。
在風口上賺到的錢,在風停下時一股腦地還回去。
上海的爺叔早就說過了——
“天氣不會一直好下去的,人不會一直吃上風的。”
本文來源:拾遺地
來源:拾遺地
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