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想第二財季AI相關業務營收占比提升至30%,同比提升了13個百分點。
港股配置者進入新的財報季。
11月20日盤前,聯想集團(00992.HK)發布2026財年第二季度(2025年第三季度,下稱FY26Q2)財報,當季營收同比增長15%至1464億元人民幣,創下財季歷史新高,并顯著超出市場普遍預期;經調整后的凈利潤同比增長25%,達36.6億元人民幣,凈利增速遠超營收增速。第二財季聯想AI相關業務營收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已提升至30%,同比提升13個百分點。在此業績公布后,聯想集團股價當日大幅高開。
作為全球AIPC龍頭,堅定推進“混合式AI”戰略的聯想集團實際上已經深度參與構建AI基礎設施業務。核心業務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營收達108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PC市場份額首次超25%,其中,受AI PC推動的結構性需求升級正在成為IDG增長的核心引擎。值得一提的是,聯想集團AI終端設備營收在IDG整體營收中的占比大幅提升至36%,同比提升17個百分點。
而在算力相關業務方面,聯想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集團(ISG)FY26Q2實現營收約293億元人民幣,同比提升24%,其中AI基礎設施營收顯著躍升。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聯想海神液冷技術收入同比大增154%,在全球綠色算力中保持領先。
聯想集團此次財務數字也超出了市場的預期。高盛在11月17日研報中稱,預期聯想的AI PC產品將進一步增長,優化PC產品組合。服務器業務產品持續升級,價位向1-10萬美元邁進,推動基礎設施方案業務(ISG)收入增長,上調股價至13.62港元;花旗此前研報中稱,聯想集團ISG則出現規模改善和成本控制向好,服務器和服務器業務中穩定的執行能力,都會成為凈利潤穩步增長和股價上升的助推器,并上調股價至13.6港元。
縱觀全球資本市場,AI和AI基礎設施仍是配置者最關注的主題。將AI生產要素按“算法、算力和數據”來劃分,今年以來“算力”及圍繞“算力”構建的基礎設施仍是當下AI資本開支的主要流向。
根據世界能源署(IEA)最新的報告統計,2025年作為AI基礎設施設施的“數據中心”規模預計達5800億美元,這一數字首次超過石油供應支出的5400億美元。UBS分析認為,得益于穩健的基本面和對算力日益增長的需求,AI的資本支出在2026年仍將在5000億美元之上。
而沿算力及AI基礎設施敘事,聯想集團及“算力資產”在最新財季的亮眼表現,有望獲得市場新一輪價值重估。
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CEO楊元慶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順應人工智能普及普惠的潮流,憑借清晰的戰略、卓越的運營和不懈的創新,聯想在第二財季再次取得了創紀錄的業績,并在個人智能和企業智能兩條戰線都進展喜人。我們將繼續利用“全球資源、本地交付”模式的獨特優勢來應對不確定性的挑戰,把握混合式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為股東創造長期可持續的回報,并實現千人千面、千企千樣的智能。
AI資本開支浪潮下,“算力資產池”為投資者配置首選
AI算力推動資產價格持續上漲,作為全球AI算力最核心資產英偉達(NVDA.US)成為全球首個超過5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但實際上,IPO早知道統計發現,截至11月14日,美股S&P500漲幅排名前十的公司并未出現“M7”巨頭,但出現了多家AI算力產業鏈公司。
其中漲幅最為明顯的是存儲企業西部數據(WDC.US),該公司年內漲幅達251.34%,另一家存儲企業希捷科技(STX.US)漲幅204.71%位列第三(第二位金融科技企業Robinhood)。S&P500漲幅前十的公司中還有美光科技、泛林集團,而英偉達(NVDA.US)的漲幅約42%,高于S&P500指數14.49%的漲幅。
而香港市場也在今年迎來了新的故事。隨著DeepSeek r1模型的落地,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獲得更廣泛認可,資本市場價值因此重估。R1推出后,華泰證券提出港股科技“七巨頭”對標“M7”——小米集團、聯想集團、比亞迪、中芯國際、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等七家公司覆蓋了從AI基礎設施、硬件,到AI個人終端、模型等不同環節。
而在漲幅方面,今年以來,中芯國際(00981.HK)也憑借131.3%的漲幅,位列整個恒生指數成分股年度漲幅排名的第8位,跑贏了阿里巴巴(92.54%)位列“港股科技七巨頭”漲幅第一。
分析指出,目前AI仍處于基礎設施搭建期,而市場更關注營收直接受益于AI資本支出的公司,而非AI模型、智能體和應用企業。
麥肯錫的數據顯示,2025年-2030年,全球將累計有約6.7萬億美元的AI資本支出用于投資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其中的3.5萬億美元、即約52%的支出將花在服務器上(CPU和GPU),8000億美元(約12%)將花在存儲上,這兩項加在一起,占整個未來5年資本支出比例的64%。

來源:麥肯錫
然而,回看S&P500漲幅排名前30的公司榜單(見下圖),GPU和CPU板塊本身與存儲、電力設備等基礎設施公司的公司數量基本處于同一水平。
這反映出,AI基礎設施資本支出的分布,與過去一段資本市場給公司的“定價”,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對應關系——包括電子元件、計算機硬件和能源電力設備等多家公司的漲幅甚至跑贏了半導體芯片公司。從這一角度來看, “算力資產”本身范疇已經超越GPU和CPU——形成了一個涉及芯片、存儲、服務器、數據中心基建乃至電力設備等技術棧的“資產池”,投資者們對資產池內的企業關注更為密切。

多項“算力資產池”業務,聯想集團估值仍有想象空間
根據IDC最新預測,2025年全球服務器市場規模將同比增長約44.6%,達到3660億美元,其中搭載GPU的AI服務器增速更為搶眼,預計同比增長46.7%,成為推動整體市場擴張的關鍵力量。
在這一背景下,能夠同時覆蓋云服務商與企業級市場的廠商正迎來結構性增長的機遇窗口。第二財季,通過繼續實行云基礎設施(CSP)和企業基礎設施(E/SMB)并行發展的雙軌戰略,聯想ISG實現營收近3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連續多季保持增長勢頭,并實現運營利潤率同比提升0.3個百分點,環比提升1.2個百分點,體現出業務盈利能力正在企穩回升。
聯想集團披露,第二財季公司云基礎設施業務營收創下同期歷史新高。其中AI基礎設施業務保持快速增長,訂單儲備強勁,AI服務器收入實現高雙位數增長,為未來交付奠定規模基礎。而企業基礎設施方面,聯想正在針對大企業客戶和中小企業客戶的不同業務模式進行改善乃至再造。
除AI服務器業務之外,如果按“算力資產池”的范疇來看,聯想集團在液冷系統、高端存儲等領域的布局,也或將受益投資者對“算力資產”的配置。
世界能源署的報告指出,當前美國數據中心運營方和建設實際上并不受困于GPU供給,而是受限于電力基礎設施——涉及電網、發電設備和能耗管理等多個方面。

AI服務器未來能源需求趨勢(來源:IEA2025能源展望報告)
市場認為,在全球高性能算力需求急速提升、數據中心能耗與散熱挑戰成為制約增長的關鍵瓶頸之際,液冷技術正在成為新一代算力基礎設施的核心配置。聯想集團在FY26Q2的數字也印證了市場對聯想集團液冷技術的認可,聯想海神液冷技術收入同比大增154%,在全球綠色算力中保持領先。
據悉,通過采用100%全覆蓋冷板式液冷設計,“海神”液冷解決方案系統功耗比傳統風冷直降40%,PUE值可以降至1.1以下。
聯想集團今年新發布的"雙循環"相變浸沒制冷系統,則通過創新的外接單相換熱器設計,實現相變腔體溫度的精準控制和沸騰換熱效能的顯著提升,散熱能力較傳統方案翻倍提升,系統PUE可低至1.035。
早在去年10月,聯想聯合英偉達發布了號稱全球最"涼爽"的GB200液冷AI服務器——ThinkSystem SC777系統。截至2025年三季度,聯想Neptune海神液冷系統全球部署量已超8萬套,涵蓋人工智能、超算、政務、金融、汽車等多個關鍵領域。

除能效管理技術外,存儲也是“算力資產池“的關鍵組成。
10月,Infinidat的CMO Eric Herzog在接受行業媒體采訪時稱聯想集團對Infinidat的收購計劃進展順利,預計將于2025年底前完成交割。受該消息影響,聯想集團10月9日股價逆勢上漲7.3%,反映出市場對公司該筆交易的正面共識。
此外,當下的存儲市場也在經歷新一輪上行周期——受存儲行業大廠的HBM擠壓DRAM產能影響(又是由AI算力投資熱潮驅動),DRAM市場價格一路走高。
大摩近期的一份報告指出,聯想超過60%的PC業務面向企業市場,相較于消費市場,企業市場更容易轉嫁成本上漲。相比之下,報告將戴爾、惠普、華碩和宏碁列為“最脆弱”的公司群體——這些公司或因DRAM成本在其物料清單中占比較高,或因其PC業務高度集中于價格敏感的消費市場。
總體來看,聯想集團多項業務均為“算力資產池”范疇。但公司市盈率約為12倍,遠低于中芯國際的154倍和算力資產池內行業平均市盈率。結合此前高盛、花旗研報的預期股價,聯想集團未來從價值和價格上都理應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本文為IPO早知道原創
作者|MD
微信公眾號|ipozaozhidao
本文來源:IPO早知道
來源:IPO早知道
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