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我們最缺的是能快速落地的專業化空間。”在2025中國細胞與基因治療大會(CSGCT)現場,一位專注于CAR-T療法研發的企業負責人的發言,引發了在場眾多嘉賓的共鳴。9月12日至13日,這場匯聚2000余位國內外CGT領軍人物的行業盛會在中關村展示交易中心舉行,而“空間瓶頸如何破解”“產業協同如何深化”等議題,成為大會熱議的焦點——這也讓位于海淀區的中關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園,憑借其獨特的產業布局進入了更多從業者的視野。

作為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的前沿賽道,細胞與基因治療(CGT)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醫療健康領域。根據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十五五”中國未來產業之細胞與基因治療行業趨勢預測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預計2025年全球CGT市場規模達到305.4億美元,2030年全球CGT市場規模預計達360億美元。在這樣的增速下,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將生物醫藥打造為千億級產業集群,海淀區更是將其列為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通過政策引導、資源集聚,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但產業高速發展的背后,“單打獨斗”的瓶頸日益凸顯。“一家CGT企業從研發到量產,需要實驗室、中試車間、冷鏈倉儲等多種空間,還得對接科研機構、臨床醫院、供應鏈企業,在北京找齊這些資源太難了。”大會現場,一位投資者的感慨道出了行業共性問題。北京核心城區符合生物醫藥企業需求的專業化空間不足,且分散的資源布局導致企業間協作成本增加,嚴重制約了新質生產力的釋放。
瞄準這一產業痛點,中關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園走出了一條“城市更新+產業協同”的特色路徑。不同于新建園區,這里的每一棟建筑都承載著“轉型”的故事——原天壇家具的生產車間,如今正被改造為適配生物制劑研發的標準化空間;曾經的五金廠房,通過結構加固與管線升級,即將成為具備P2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條件的創新載體。“我們不是簡單地‘騰籠換鳥’,而是要通過空間重構,實現產業生態的重塑。”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按照產業發展全流程規劃空間布局,提供生物醫藥產業“研發-中試-生產-配套”的全鏈條載體,這種“緊湊式”布局,讓企業間的協作距離從“小時級”縮短到“分鐘級”。


金隅生命科學創新中心的轉型,正是這一思路的典型實踐。這座位于西三旗建材城、建筑面積5.3萬平方米的園區,前身為生產制造企業,保留了最高層高10米、最大承重可達1.6T的優勢,已具備打造ISO5級潔凈車間的硬件條件。更關鍵的是,金隅生命科學創新中心并非孤立存在,與附近可承接中試需求的金隅智造工場、可提供智能硬件配套的金隅智薈中心,共同形成了生物醫藥產業的“協同矩陣”。同時,園區依托海淀醫院北區(在建)、清華長庚、積水潭等三甲醫療資源,聯合巢生實驗室、GHIC全球健康產業創新中心等生物醫藥孵化器,以及CRO/CDMO、AI計算生物學等20+共性技術平臺,構建“政產學研醫”協同生態,加速成果轉化。

這種“協同效應”正在吸引更多企業入駐。在金隅智造工場齊碳科技實驗室里,工作人員正在調試基因測序設備。“選擇這里,不僅因為車間能滿足我們的生產需求,更因為園區能幫我們對接上下游企業資源。”企業負責人介紹,入駐以來,通過園區搭建的產業對接平臺,他們已與醫療機構達成合作意向,加速了產品的臨床驗證。截至目前,中關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園已聚集多家生物醫藥及相關領域企業,形成了涵蓋基因檢測、醫療器械、生物材料等細分領域的產業雛形。


資金與政策的“加持”,讓園區的產業生態更具活力。由金隅集團與海淀區政府共同設立的“金隅?海淀”科創基金,投資多家科技企業,其中不乏專注于CGT領域的初創企業。“基金不僅給資金,還幫我們對接行業資源,這種‘投后賦能’對初創企業來說太重要了。”一家獲得基金投資的生物科技企業負責人表示。
站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風口,中關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園的探索,不僅為北京生物醫藥產業破解“空間瓶頸”提供了新思路,更通過產業協同、資源整合,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正如2025中國細胞與基因治療大會上一位專家所言:“未來的生物醫藥競爭,不再是單個企業的較量,而是產業生態的比拼。”
從這個角度看,中關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園的布局,正契合了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這種以生態協同破解產業痛點、以空間更新承載創新需求的實踐,將為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發展瓶頸、實現高質量集群化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