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孫夢圓?編輯丨于婞 高遠山?來源 | 野馬財經
2025年10月14日晚間,邁瑞醫療(300760.SZ)扔出兩枚“深水炸彈”——宣布啟動港股二次上市計劃,同時聯合創始人成明和卸任副董事長。
目前,聯創成明和卸任后僅保留了董事會專門委員會職務,此舉被明確標注為“配合港股上市需要的治理結構優化”。
這場資本與人事的“雙響炮”,揭開了這家醫療器械巨頭持續全球化戰略的決心。對于沖擊港股,邁瑞醫療表示,本次申請港股上市募集資金,可進一步助力公司拓展海外業務,打造國際影響力。截至10月17日收盤,邁瑞醫療報收225.5元/股,總市值2734億元。
長期從事醫藥行業研究的奧優國際董事長、推醫匯總編輯張玥認為,邁瑞醫療作為創業板龍頭企業,其赴港上市的核心戰略意圖顯然超越了單純的融資需求。公司更看重的是借助香港這一國際金融中心的平臺,系統性地推進全球化戰略布局。

圖源:罐頭圖庫
從“東方來客”到“港股遠征”
實際上,邁瑞醫療的資本故事,不止是“A+H”。
2006年,邁瑞醫療成功登陸紐交所,募資2.7億美金,成為中國首家美股上市的醫療器械公司。彼時跨國巨頭壟斷高端市場,邁瑞醫療憑借監護儀、麻醉機等產品打開缺口,市值一度突破30億美元。
2016年,在完成了渠道建設后,邁瑞醫療決定私有化退市,彼時,公司估值已較上市初增長超5倍。
2018年,邁瑞醫療回歸A股創業板,募資約60億元,創下當年創業板最大IPO紀錄。彼時,邁瑞醫療方面表示,主要因為公司實現品牌國際化之后,業績穩定增長的情況下,價值仍被市場低估,這么做也是為了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事實的確如此。在邁瑞醫療回歸私有化之前,公司在美股的市盈率僅約18倍,市值約為223億元人民幣。而對比同期國內的上市醫療企業,如企業規模、研發能力均不及邁瑞醫療的魚躍醫療(002223.SZ),其市值則達343.39億元,高出邁瑞醫療100億元不止。
如今,邁瑞醫療又要叩響港交所大門,開啟了新一輪的資本化操作。

圖源:罐頭圖庫
公告顯示,此次邁瑞醫療計劃發行不超過總股本10%的H股(超額配售權15%),募資投向國際化擴張與研發創新。
赴港上市的決心,或許與邁瑞醫療不斷增加的海外營收有關。
今年,邁瑞醫療已經從紐交所退市近十年,但海外營收暴漲。數據顯示,2025上半年,邁瑞醫療實現海外收入83.32億元(同比+5.39%),其中獨聯體及中東非地區實現了雙位數增長,隨著海外高端客戶群突破和本地化平臺建設取得了穩健增長,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約50%。
具體業務來看,IVD(體外診斷)已經成為公司第一大業務,海外IVD增速更為突出。數據顯示,邁瑞醫療體外診斷產線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收入64.24億元,同比下滑16.11%,但國際體外診斷產線同比實現了雙位數增長,國際收入占該產線的比重進一步提升至37%,其中國際化學發光業務增長超過了20%。
從資金缺口來看,邁瑞醫療似乎也不太差錢。
2025年6月末,邁瑞醫療貨幣資金高達169.67億元,資產負債率僅25%左右,資金充裕。強大的造血能力,讓邁瑞醫療底氣十足:2024年經營性現金流凈額達124億元,近5年凈資產收益率(ROE)穩定在30%以上。
不過,現金流的下滑趨勢也讓邁瑞醫療有了隱憂。
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邁瑞醫療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僅39.22億元,同比大幅下滑54%,公司坦言,這一變化與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減少直接相關,同期公司營業收入167億元、同比下降約18%,歸母凈利潤50.7億元、同比下降33%。海外市場雖貢獻50%營收,但發展中國家業務增速放緩至5.39%。

圖源:邁瑞醫療2025年半年報
今年8月,邁瑞醫療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表示,盡管短期業績承壓,邁瑞醫療正通過加碼“設備+IT+AI”數智生態布局來穿越周期,公司上半年研發投入17.77億元,占營收比重達10.61%,試圖將現金流壓力轉化為結構性調整的契機。華安證券也指出,隨著海外中大樣本量客戶突破持續和MT8000流水線銷售放量,邁瑞醫療國際體外診斷產線未來有望繼續維持快速增長的趨勢。
在2025年5月召開的股東大會上,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明確表示,公司設定的戰略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內,即至2030年,成功躋身全球醫療器械企業綜合實力排行榜前十。與此同時,邁瑞醫療管理層進一步透露,公司計劃將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70%以上。
從紐交所的"東方來客"到港股的"遠征",邁瑞醫療的資本棋局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用全球市場的資源,攻克中國高端制造的壁壘。
張玥指出,雙平臺資本運作模式,彰顯了公司從中國領先邁向全球領先的雄心。邁瑞醫療選擇此時落子香港,既展現了把握戰略機遇的前瞻性,也透露出通過國際化升級實現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決心。這種在行業調整期進行的戰略卡位,往往能為下一輪增長周期贏得先發優勢。
“買買買,購購購”
邁瑞醫療成立于1991年,2018年上市,總部位于深圳。上市當年,邁瑞醫療的營收、凈利潤均創高點,營收首次超200億元,凈利潤首次超70億元。疫情期間,邁瑞醫療靠著呼吸機的生意,坐穩了“創業板市值一哥”之位。此后,在監護設備、呼吸機、麻醉機、除顫儀等設備領域,邁瑞醫療都是當之無愧的龍頭企業。
2000年,邁瑞醫療開始向國際市場進軍,當時公司成立了國際業務部,以高性價比的監護儀、麻醉機等產品切入發展中國家市場,同時通過代理渠道逐步滲透歐美基礎臨床領域。
在醫療器械行業有條鐵律:“無并購,不巨頭”。公司通過并購擴充產品線,獲得更多的銷售網格和技術壁壘。在美股上市后,有錢的邁瑞醫療就開啟了“買買買”的進程。
2008年,邁瑞醫療以2.02億美元現金收購了全球第三大監護產品廠商Datascope,同年還收購了瑞典呼吸氣體檢測領域知名品牌Artema。
2013年邁瑞醫療又以1.0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5.7億元)收購了美國超聲診斷企業Zonare,同年還收購了澳大利亞企業Ulco。除此之外,邁瑞醫療在國內也先后并購了深科股份、蘇州惠生、長沙天地人、杭州光典等企業豐富自身業務管線。
作為支撐邁瑞醫療未來長遠發展的核心業務之一,邁瑞醫療近年來也在IVD領域加大全球化布局,在核心原料、技術、供應鏈持續加碼。2021年,公司收購了全球知名的IVD原材料領域公司海肽生物;2023年11月30日,公司完成了全球知名IVD品牌德國DiaSys 75%股權的收購,整合進展順利。
2024年初,邁瑞醫療豪擲66.52億元并購惠泰醫療(688617.SH),殺入心血管賽道,打響科創板“A控A”現金并購第一槍。
頻繁的并購,在推動邁瑞醫療業務規模擴張與技術版圖擴容的同時,也使邁瑞醫療的商譽逐年攀升。截至2025年上半年,邁瑞醫療的商譽余額已達到115億元,若剔除2024年收購國內企業惠泰醫療所產生的60余億元商譽,公司因海外并購累計形成的商譽約為50億元。這一數值,相較2018年A股上市時的13.8億元商譽,增幅約為300%。
事實上,邁瑞醫療并沒有否認并購的野心。2022年,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在世界大健康博覽會上披露了這樣一組數據:“全球巨頭收并購業務的收入占比普遍達到60%,邁瑞醫療在多次大型國際收并購后,收購業務占比僅有10%,未來會加速收并購。”

圖源:罐頭圖庫
邁瑞醫療在2025年10月14日的投資者交流中也闡述了其發展策略,強調公司堅持以自主研發為主、并購為輔的成長路徑,并強調,在醫療器械行業,并購是龍頭企業進入新賽道、拓展新市場的重要方式。
邁瑞醫療表示,其并購并不以單純擴大收入或利潤為目標,而是著眼于強化現有主營業務、補充產品組合,從而提升綜合競爭力,加快成長型業務發展。未來如有合適的海外標的,公司也將借助資本市場融資推進并購,但所有舉措均將服務于整體戰略規劃的推進。
醫械版“中國合伙人”
巧合的是,邁瑞醫療在宣布啟動港股上市計劃的同日,宣布成明和卸任副董事長,這位伴隨公司34年的“元老”如今功成身退,僅保留了董事會專門委員會職務,此舉被明確標注為“配合港股上市需要的治理結構優化”。
成明和的退任并非毫無預兆。作為邁瑞醫療“鐵三角”中最后一位從核心管理層抽身的創始人,其淡出軌跡早有跡可循:自2020年卸任總經理后,他便開始系統性調整個人與公司的股權綁定——2025年7月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500萬股,實現超10億元現金回流,持股比例相應從5.29%收縮至3.83%。此次副董事長職務的卸下,更像是給這段持續十余年的創業元老掌舵史畫上句點,也意味著邁瑞醫療正式完成從“創始團隊主導”到“職業經理人團隊+戰略決策委員會”協同治理的新階段過渡。
要知道,現年64歲的成明和,是邁瑞醫療“創業三劍客”里的“商業架構師”。
1988年,他就與另外兩位創始人李西廷、徐航在深圳安科高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安科”)結緣。成立于1986年的安科,主營醫療器械,背靠著中科院的大樹,已經是當時國內科技化水平最高的公司之一。
清華畢業的徐航,在安科大受重用,美國鍍金回來后,成為超聲部的副總經理,還因為成功制造出了中國第一臺彩超診斷儀,拿到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不過,很快,嶄露頭角的徐航就體會到每多掣肘的苦惱,由于安科的技術是在美國技術支持下發展的,創新并不受到支持。郁郁寡歡的徐航經常與李西廷談論理想和抱負。
李西廷的早期經歷堪稱一部寒門子弟逆襲的奮斗史。
1951年,李西廷出生在安徽宿州碭山縣的一個農村家庭,從小就學習成績優異,高中畢業于當地重點碭山中學。可惜,1966年高考取消,李西廷未能上大學,學業中斷后,他于1966年參軍,成為湖北神農架山區的一名工程兵。1973年高考恢復后,李西廷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
畢業后,他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漢物理研究所,從事超導磁體的研究工作,隨后,李西廷也進入了安科公司工作。憑借出色的專業能力,他很快成為技術骨干,并升任辦公室主任,然而,在安科的工作經歷讓他深切感受到國內醫療設備的匱乏與進口壟斷的困境,同時也意識到在當時的體制內難以完全施展抱負。
1991年,三位不甘平庸的才子離開安科,創辦邁瑞醫療電子,開始了新的征程,他們也被稱為“邁瑞醫療三劍客。不過,公司初期資金匱乏,靠代理國外設備起家,后自主研發低價監護儀,在李西廷的建議下,邁瑞醫療用“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打開市場。
1997年前后,代理業務受損的邁瑞醫療再次陷入資金困境。據“新浪財經”報道,作為董事長的李西廷,很大膽地找到了美國的華燈國際一筆2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讓邁瑞醫療成為全國最早一批引入風險投資的企業。
由于資金緊張,“三劍客”也出現了公司運營分歧。1998年,初創團隊中的三人:成明和、張巨平、嚴萍宜一起離開邁瑞醫療,創立了深圳市雷杜科技有限公司。
1998年,邁瑞醫療成功推出了兩個新的自研產品:便攜式多參數監護儀以及準全自動三分群血液細胞分析儀。在研發的支持下,1999年,邁瑞醫療的三大業務線基本成型:以生命信息與支持、體外診斷和醫學影像為主的三大業務基本成型,并成功實現了從代理商到生產商的轉型。
2004年,成明和重返邁瑞醫療,他的回歸也被外界認為是邁瑞醫療國際化戰略的關鍵一步,其帶來的寶貴創業經驗和對市場的深刻理解,為邁瑞醫療后續的全球化布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徐航和李西廷相比,成明和更像是一個軍師,由他一手搭建起早期的營銷與運營體系,推動公司從單純的代理業務,轉向自主研發與銷售結合的模式,為邁瑞醫療后來的規模化發展筑牢根基。不過,即便逐漸淡出日常經營,2024年,成明和仍拿著 499.81萬元薪酬,足見公司對其戰略價值的認可。
時隔多年,物是人非,而當年那個“技術大拿”徐航,早已跳出邁瑞醫療的日常經營圈,做起了風投和高端房地產投資,還與馬云成了好朋友。
徐航早年操盤的深圳灣一號項目,如今已是國內頂豪市場的風向標,其海外投資版圖亦在低調擴容。據“野馬財經”此前報道,2018年2月份,馬云帶著一眾人去武漢計劃投資建設產業社區的時候,這其中便有徐航。早年云鋒基金發起創立之時,徐航也是發起人之一,而徐航對馬云旗下的公司亦有投資記錄。根據天眼查數據,徐航參股的上海麒鴻投資中心(有限合伙)、上海經頤投資中心(有限合伙)便參投了螞蟻金服。2023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上,徐航以1150億元身家位列第99位,財富軌跡與邁瑞醫療的成長脈絡高度吻合。
如今,“三劍客”中只剩李西廷,74歲的他仍然以董事會主席身份親自掛帥,為公司港股上市籌備。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年福布斯新加坡富榜上,李西廷以130億美元財富位列第5位。
“中國制造”正在進入全球醫械市場,但若想追上美敦力、強生、西門子等強大對手,邁瑞醫療還要在研發上加把勁。而能否尋找到新的增長點,也將是邁瑞醫療未來亟待解決的課題。你看好邁瑞醫療赴港Ipo之后的發展嗎?評論區聊聊吧。
本文來源:野馬財經
來源:野馬財經
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