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A股上市公司濤濤車業被傳出正考慮港股上市計劃。而作為早在2007年就登陸納斯達克的“老大哥”康迪科技也被媒體們反復提及一個關鍵性問題,那就是是否應該探索美股之外的港股上市可能性?
媒體的輿論反應實際是中國智能電動車出海企業的資本策略正在發生微妙變化。
在全球化格局重構的當下,這不僅是一個簡單的上市地點選擇,更關乎中國制造業出海企業未來的資本運作空間和戰略靈活性。
資本格局與港股吸引力
作為后來者,濤濤車業在2023年于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比康迪科技上市晚了十余年。兩家浙江企業,一個早年遠赴納斯達克,一個近期登陸創業板,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資本路徑。
兩家的融資路徑雖然不同,然市場卻都是在北美。濤濤車業憑借主力車型比美國本土品牌售價低20%-30%的性價比優勢,與康迪科技的“技術驅動”的高毛利路徑形成鮮明對比。
對于康迪科技來說,自己的市場在北美,選擇美股的融資渠道既便捷又容易親近投資者;而濤濤選擇A股的思路顯然是更關注中國的供應鏈。兩家的選擇并沒有高低優劣,只是時過境遷,此前的紅利已過,需要突破的問題更多。
通過康迪科技的年中報,截至2025年8月,其現金儲備高達2.57億美元,但總市值僅約1.2億美元,市凈率低至0.28,存在明顯的估值倒掛,可以看出美股市場對其存在很大的偏見與疑慮。
而港股市場對于中概股中的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及AI應用(如機器人與換電)領域的科技企業,通常給予高于傳統制造企業的估值(例如15倍PE的智能裝備估值邏輯)。若能在港股上市,其“一體兩翼”戰略中的機器人業務(瞄準北美百億美元安防市場)和換電設備業務(綁定寧德時代“萬站計劃”),有望獲得更貼近亞洲投資者的理解,從而推動估值體系從“制造PE”向“智能裝備PE”切換 。

港股上市的利弊與挑戰
對康迪科技而言,“N+H”的雙重上市結構能有效規避單一市場(尤其是美股)的監管不確定性,為其全球資產配置的機構投資者提供更靈活的進入和退出通道 。
在這一點上,濤濤車業顯然看得更加透徹,其早早地就布局了“A+H”的通路。其核心思路就是通過港股融資,吸引國際資本(如主權基金、長線投資者),構建多元化融資體系,強化北美市場與亞洲供應鏈產能通路的風險。
與濤濤車業相比,康迪并不存在國際化的問題。只是需要讓華爾街清晰地認識到其自2025年以來的智能化戰略,破除對康迪的認知和定價邏輯仍停留在“傳統制造”的舊范式中的舊印象。
若康迪未來選擇港股上市,將獲得多重優勢。
港股可為康迪科技提供更貼近亞洲資本的平臺,港股可能為康迪提供更高的融資效率,這對于其新業務至關重要。利用香港市場的再融資便利性,為換電設備產能擴張、機器人研發及北美本地化生產(如與美國中比能源合資的電池包工廠)提供資金支持相較于美股。
更貼近主業市場的估值邏輯、規避中概股監管風險、拓展亞洲資本渠道。此外,康迪目前布局的機器人、換電等業務,在港股市場可能有更高的認可度。

當然,港股上市也存在挑戰。
康迪科技需要平衡雙重上市的成本與合規負擔,同時可能面臨現有美股投資者的質疑。
對于康迪科技而言,港股上市不應是簡單的融資渠道拓展,而是其全球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家真正全球化的企業,不僅要有全球化的市場布局,也要有全球化的資本視野。
在資本市場,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跟隨,而在于把握最適合自己的節奏。康迪科技的下一步,將是對其戰略眼光的一次關鍵考驗。
本文來源:IPO早知道
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