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由于中高收益資產的增長趨于停滯,銀行紛紛尋求通過多元化手段來增加非息收入,想盡辦法優化其收入結構,增加“過冬”能力。蘇農銀行(603323.SH)2024年上半年業績數據顯示,雖然其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實現增長,但在業務結構上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分化現象。
證券之星注意到,上半年該行利息凈收入出現下滑,非息收入則因投資收益大幅增加而快速上升。然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的驟降、債券投資激增及一級資本充足率持續下滑等問題凸顯,暴露出該行在市場環境變化中應對滯后、資本管理和分紅壓力逐步增大的風險。
非息收入結構“分化”
半年度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蘇農銀行實現營業收入22.76億元,同比增長8.59%;實現歸母凈利潤11.2億元,同比增長15.64%。截至2024年6月末,蘇農銀行總資產2175.0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37%;凈息差1.53%,較上年末下降0.21個百分點。
在收入構成方面,2024年上半年,蘇農銀行實現利息凈收入14.32億元,同比下降7.04%;其中個人貸款和墊款、票據貼現、存放同業三塊收入均出現負增長。
與此同時,蘇農銀行上半年實現非利息凈收入8.43億元,同比增長51.97%,半年報顯示,非利息凈收入發生重大變化的原因為投資收益增加。
不過,在非利息凈收入中構成中,不同項目的差距較大,有的驟降近5成,有些收入則呈現翻倍增長。
例如,投資收益、其他業務收入兩項同比實現增長,其中實現投資收益7.04億元,同比增長115.92%;實現其他業務收入170.3萬元,同比增長15.22%。

另外分別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其他收益2732.7萬元、1294.7萬元,同比分別下降48.66%、74.55%。實現公允價值變動損益13.44億元,同比下降3.06%;實現匯兌收益-3675.3萬元,同比下降139.87%。
證券之星注意到,2024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下降12.03%,其中11家上市銀行實現正增長,31家上市銀行則為負增長。不過多數上市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降幅在10%~20%。
換言之,與行業內其他銀行相比,蘇農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接近50%的驟降幅度顯得尤為突出。相較于行業平均降幅,蘇農銀行的表現反映出其在業務結構調整與市場需求變化應對方面存在一定滯后。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的急劇下降,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銀行在支付、理財、代理等領域的市場份額縮小,或其產品競爭力相對減弱。
債券投資收益大增
證券之星注意到,在蘇農銀行披露的投資收益項目細節中,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的投資收益、處置其他債權投資取得的投資收益、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期間的投資收益分別為1.76億元、2.54億元、2.04億元,分別增長421.62%、383.28%、181.98%。

另外在交易性金融資產中,蘇農銀行交易性金融資產184.5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7.54%,增長原因為債券投資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8月7日,蘇農銀行、常熟銀行等4家農商行因在國債二級市場交易中涉嫌操縱市場價格、利益輸送被交易商協會啟動自律調查。
消息發酵后,蘇農銀行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回應稱,“本行于2024年8月8日收到交易商協會關于國債二級市場交易相關的《自律調查通知書》,后續將積極配合調查,同時本行也已經在開展自查工作,目前沒有發現問題。上述自律調查對本行基本業務的經營影響不大。”
不過,截至9月19日,有關自律調查的進一步情況,各方均未披露后續進展。
一級資本充足率繼續下滑
蘇農銀行半年報披露,截至2024年6月末,蘇農銀行不良貸款率0.91%,與上年末持平;撥備覆蓋率442.87%,較上年末下降9.98個百分點。
證券之星注意到,截至今年6月末,蘇農銀行資本充足率指標較去年末有所提升,但均值卻出現持續下滑,尤其是一級資本充足率接連降低,從2023年年末的10.19%降至9.90%,也是近幾年首次降至10%以下,逐漸逼近8.5%的標準值。
同時,該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同樣也降至10%以下,達到9.90%。就平均值而言,兩項數據均出現了兩連降。

9月6日,蘇農銀行披露了一份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有投資者就公司分紅率情況進行提問,該行回復稱,“將充分關注股東利益,在資本充足率滿足業務發展需求和監管約束前提下,堅持做好經營管理,努力在未來不斷提高現金分紅比例”
事實上,此前蘇農銀行2023年度利潤分配方案在股東大會上也遭遇了“反對”,收到的反對票比例高達4.64%,尤其在持股1%以下的小股東中,反對票比例達到了11.27%,市值50萬以上普通股股東的反對票比例更是高達17.63%。
而蘇農銀行低分紅率和資本充足水平的壓力不無關系。近年來,蘇農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持續下滑,自2018年以來已連續多年下降。

一同下滑的還有蘇農銀行的股價,自8月28日披露半年報以來,該行股價一路下行,跌多漲少,截至9月19日,報收4.26元/股,不到一個月內的累計跌幅達到了11.62%(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李朋)
來源:證券之星
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