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產行業深度調整的2025年,多數企業仍在收縮中觀望,而貝殼卻交出一份兼具穩健與韌性的答卷。
11月10日,貝殼發布2025年第三季度業績公告,總交易額(GTV)達7367億元,凈收入同比增長2.1%至231億元,凈利潤7.47億元,經調整凈利潤12.86億元。
凈收入、經調整凈利潤均優于彭博一致預期,分別超出約1.4億元和6100萬元。此外,花旗研報認為,貝殼第三季度業績優于市場預期。
雖然僅增長2.1%,身處行業逆風期,貝殼為何仍實現收入正增長與持續盈利?
透過三季報,貝殼的抗跌性可拆解為三重護城河:
第一重,穩固的基本盤,品質服務齊飛;
第二重,多元業務發力,構建增長飛輪;
第三重,穩健的財務底色,筑牢安全墊;
這三重優勢相互嵌套,形成貝殼穿越周期的底氣。而且這種護城河不僅是對短期市場波動的應對,更揭示了貝殼構建長期價值的底層邏輯。
01
2025 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額定格在6.3萬億元,同比下降 7.9%。身處行業承壓背景下,貝殼的業績難免波及,但也展現了調整周期里跑贏市場的能力。
在房產交易領域,貝殼第三季度存量房業務GTV達到5056億元,同比提升5.8%。
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過往20多年,貝殼及鏈家形成的優異作業能力;且伴隨平臺生態的持續優化,協同效應不斷增強,貝聯經紀人貢獻的GTV占比進一步擴大。
截至2025年9月底,活躍門店數量為59,012家;同期活躍經紀人數量為471,501名。給行業優質的服務者預留出位置,此舉實屬難得。
此外,貝殼還嘗試去重新構建房客兩端能力,在上海試點“房客分離”機制。這個機制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資源分配和績效牽引,一方面讓房源經紀人充分維護優質房源,一方面讓客源經紀人有效匹配優質房源。
上海試點該機制后,經紀人的房源維護、營銷能力提升,房源去化率由2.6%提升至3%以上。
為了讓存量房交易更加省心與安心,貝殼于第三季度發布了“真保障”全流程服務保障體系。該體系涵蓋35項服務承諾,包括“真實房源,假一賠百元”“交易不成,傭金無理由退”“物業欠費,損失先行墊付”等6項平臺級承諾,貫穿房產交易的真實房源、房款安全、傭金可退等關鍵環節。
不僅存量房業務表現驚艷,貝殼新房業務也跑贏行業整體水平,第三季度GTV達到1963億元。
這一表現優于行業整體水平,歸功于貝殼對市場結構性機會的把握。在中央“十五五”規劃建議中“因城施策”的政策導向下,貝殼面對不同城市市場的差異化需求,創新推出輕運營模式“B+”產品。
該產品旨在以更低的運營成本覆蓋更多低線級城市,目前已進入4個城市試點,計劃年底拓展至超過30城。
02
貝殼基本盤穩固的背后,一個標志性的轉折點已經出現了。
經過三年的持續努力,今年三季度貝殼“非房產交易業務”迅速起量,凈收入占比提升至45%,創歷史最高比例。
這一數字,有兩層含義。
表面上,它彰顯了貝殼業務的多元化,具備獨立的成長性,且具有復制能力。
更深層次,則意味著貝殼通過多元業務布局實現戰略轉型已初見雛形。它跳出對傳統房產交易傭金的單一依賴,更不掛鉤地產周期,具有抵御風險、穿越周期的能力。
更加不易的是,家裝家居業務與房屋租賃業務均連續兩個季度實現城市層面分攤總部費用前的盈利,正在成長為貝殼重要的增長和利潤引擎。
這兩大業務的盈利邏輯,并不單單追求快速收割利潤、粗放拓張規模,而是重視長期能力建設,在重點城市跑通優異模型,樹立標桿,再推廣成功經驗。
眼下,家裝家居業務與房屋租賃業務經過沉下心打磨,已到了開花結果時期。
其中, 三季度家裝家居業務凈收入43億元,貢獻利潤率提升至32%,同比增長0.8個百分點。
眾所周知,家裝行業市場規模大,增速高,但市場集中度低,企業格局分散,貝殼的入局,有望整合家裝行業。
例如,“裝修資金存管”服務,已落地深圳等30余個城市,服務超2萬家庭,通過建立“專款專戶、節點解凍”機制,將“資金控制權”交給客戶,有效解決了傳統裝修預付式消費的痛點,同時推動了裝修企業提高自身服務質量。
以“產品化樣板間”為展示模式的整裝精品館在北京落地以來,到店客戶轉化率較傳統門店明顯提升。此外,家裝集采品類由4種擴展至13種,實現部分產品采購單價下降。
此外,貝殼租賃業務表現尤為強勁,第三季度收入達57億元,同比增長45.3%;貢獻超過1億元的利潤,貢獻利潤率為8.7%,同比提升4.3個百分點。
租賃收入的迅猛增加,得益于貝殼省心租模式下的租賃房源數目增加。截至三季度末,貝殼在管房源規模超過66萬套。
為了緩解青年群體租房壓力,貝殼租賃業務在北京、濟南等城市,開通“公積金直付房租”功能。截至三季度末,參與超4000人。
03
截至三季度末,貝殼剔除客戶備付金的廣義現金余額維持在約700億元人民幣。
充裕的現金儲備,給了貝殼回報股東的底氣。三季度,貝殼回購金額達2.8億美元,創近兩年單季新高。2025年至今,貝殼累計回購約6.8億美元,同期提升15.7%。
再將時間線拉長,貝殼自2022年9月啟動回購計劃以來,已累計回購約23億美元。這種回購策略,通過直接減少總股本增厚每股收益,有效提升了股東價值。
手中現金“余糧”充足的同時,貝殼還在不斷精進自身的運營效率。
第三季度,該公司運營費用為43億元,同比降1.8%,環比降6.7%。其中,銷售和市場費用由2024年同期的19億元,減少10.7%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17億元。
更難能可貴的是,保持成本控制的同時,貝殼對于研發的投入卻不降反升。
前三季度,貝殼累計投入研發費用18.65億元;其中第三季度研發費用6.48億元,同比增長13.2%,已連續八個季度實現研發費用同比增加。這種投入力度不是一般企業能做到的,凸顯了貝殼“科技驅動”的戰略定位。
今年以來,貝殼將AI這把利劍融入業務中,成為行業驅動提效的范本。
在房產交易領域,截至三季度末,經紀人AI助手“來客”已覆蓋41.4萬經紀人,其AI選房、智能總結與聊天助理功能,有效提升了客戶委托及維護轉化率。AI智能助手“好客”識別高質量商機,識別比例雖僅占平臺總商機的個位數,卻貢獻了超50%的成交量。
租賃業務已實現業務全流程智能運營,如在收房端,AI實現人店盤的網格化高效匹配,并主導定價、洽談、審核等流程,收房人效提升13%,AI節點審核時長降低96%;在出房端,實現AI智能托管和精準營銷去化,年節省成本過億。第三季度,資管經理月人均在管房源超過130套,去年同期為超90套。
貝好家將AI與大數據應用于住宅開發前端,分析和挖掘出客戶需求,提前預測目標客戶意向的產品類型和價格預期,以此作為樓盤產品定位的重要參考,并進一步指導產品設計,以C2M模式提升需求匹配度。截至2025年10月底,貝好家已在北京、上海等地累計落地17個項目。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AI的深入應用,貝殼在行業周期波動中找到了新的著力點:從過去依賴規模擴張,轉向以科技重構作業模式、以效率驅動增長為路徑的發展模式,給資本市場提供了新的增長故事。
展望未來,貝殼聯合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彭永東表示,“我們將加速AI能力在核心業務場景的深度滲透,推進服務者和消費者體驗的雙重提升。”
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