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財經 王敏 4月28日,喜馬拉雅控股(簡稱:喜馬拉雅)時隔兩年于近期更新招股書赴港IPO,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為聯席保薦人。
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的歷史始于2012年,于2012年8月成立上海喜馬拉雅,開始營運并倡導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并通過為內容創作者和用戶搭建互相連接交互的平臺。
灼識諮詢的數據顯示,就2023年的移動端總收聽時長和在線音頻總收入而言,喜馬拉雅是國內最大的在線音頻平臺。
2023年喜馬拉雅全場景平均月活躍用戶3.03億,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1.33億,同比增長9.3%。同時,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2023年,喜馬拉雅移動端主應用程序平均月活躍用戶在中國在線音頻應用程序中排名第一。
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2023年,喜馬拉雅的移動端用戶共花費17,873億分鐘收聽喜馬拉雅的音頻內容,約占中國所有在線音頻平臺移動端收聽總時長約60.5%。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2023年,就在線音頻收入而言,喜馬拉雅于中國在線音頻行業的市場份額為25%。
黑貓投訴達3596條做為音頻行業頭部玩家,喜馬拉雅也存在“店大欺客”的行為。2020年4月8日,喜馬拉雅曾因虛假宣傳等問題被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約談要求整改。2021年11月5日,又因整改不徹底再度被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約談。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喜馬拉雅的投訴達3596條。其中關于喜播教育的投訴成為重災區,投訴內容包括“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等,除此之外,還有不少關于“自動扣費”“退款難”的投訴。



除了來自消費者的投訴,喜馬拉雅的業務也一直處于“灰色地帶”。過往,喜馬拉雅在沒有視聽許可證的情況下經營業務長達8年時間,受到行政處罰及罰款8000元。還在2019年6月,網信辦發起的打擊在線音頻平臺違法活動及不良內容的行動中被采取限制性措施,下架部分侵權內容。

目前,上傳至喜馬拉雅平臺上的某些內容或被視為“網絡出版物”,但截至遞表喜馬拉雅尚未取得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此外,喜馬拉雅平臺上新聞相關內容,雖都由持牌的新聞機構制作及提供,但喜馬拉雅同樣未獲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面臨關停平臺、下架所有相關網絡出版物、沒收與音頻內容業務有關的收入的風險。
來源:瑞財經
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