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披露的機構調研信息2025年8月19日,泉果基金對上市公司虹軟科技進行了調研。
基金市場數據顯示,泉果基金成立于2022年2月8日。截至目前,其管理資產規模為163.96億元,管理基金數6個,旗下基金經理共5位。旗下最近一年表現最佳的基金產品為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A(016709),近一年收益錄得43.78%。
截至2025年8月20日,泉果基金近1年回報前7非貨幣基金業績表現如下所示:
| 基金代碼 | 基金簡稱 | 近一年收益 | 成立時間 | 基金經理 |
| 016709 | 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A | 43.78 | 2022年10月18日 | 趙詣 |
| 016710 | 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C | 43.21 | 2022年10月18日 | 趙詣 |
| 018329 | 泉果思源三年持有期混合A | 33.64 | 2023年6月2日 | 剛登峰 |
| 018330 | 泉果思源三年持有期混合C | 33.12 | 2023年6月2日 | 剛登峰 |
| 019624 | 泉果嘉源三年持有期混合A | 23.45 | 2023年12月5日 | 錢思佳 |
| 019625 | 泉果嘉源三年持有期混合C | 22.95 | 2023年12月5日 | 錢思佳 |
| 020855 | 泉果泰然30天持有期債券A | 1.29 | 2024年4月16日 | 錢思佳 徐緣 |
附調研內容:
第一部分、公司2025年半年度主要財務數據及基本情況1、2025年半年度主要財務數據
公司2025年半年度營業收入4.10億元,同比上升7.73%;歸母凈利潤8,853.61萬元,同比上升44.06%;歸母扣非凈利潤7,201.08萬元,同比上升33.86%。
2、2025年半年度分紅情況
公司2025年半年度擬以實施權益分派股權登記日登記的總股本扣減公司回購專用證券賬戶中的股份為基數分配利潤,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2.20元(含稅),不進行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不送紅股。截至2025年8月15日,公司總股本401,170,400股,扣減回購專用證券賬戶中的股份數439,000股,以此計算合計擬派發現金紅利88,160,908.00元(含稅),占公司2025年半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的99.58%。
公司通過回購專用賬戶所持本公司股份439,000股,不參與本次利潤分配。
3、2025年半年度研發人員情況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研發人員596人,占公司總人數的比例為62.15%。2025年半年度研發費用共計1.99億元,占營業收入的48.39%,同比增長2.36%。目前研發費用尚未資本化。
第二部分、公司主要業務的進展情況
1、智能手機業務
公司主打的智能超域融合技術和產品持續迭代,同時加速了此產品在全機型市場上的滲透,且針對不同算力芯片平臺持續下沉智能超域融合技術和擴大產品支持范圍。
2025上半年,智能超域融合產品在視頻解決方案上針對極端光照環境、長時間錄制的場景和影調上,分別從聚焦用戶體驗、提升視頻處理效率、降低高分辨率下的運算功耗以及在畫面保留細節與動態范圍上實現多項核心優化。
在星空拍攝整體解決方案上完成多模塊的升級,并在頭部客戶實現了商業應用,鞏固了公司在特殊場景影像算法領域的優勢。
在手機影像技術革新中,公司聚焦高倍率變焦場景,基于生成式超分技術的深度優化,通過端側大模型對圖像結構的智能理解,重建長焦丟失細節,重構硬件協作架構,使得極限變焦場景下的畫面清晰度跨越式提升,處理效率也顯著躍升,確保了高倍率拍照的真實性。實現了畫質與處理效能的雙重突破。
2、智能汽車業務
1)艙內業務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駕駛員/乘員視覺安全輔助上持續發力,在核心產品上:如駕駛員安全輔助、乘員安全輔助等產品上完成多輪技術迭代與性能提升,并且已經批量出貨至海內外客戶群體,覆蓋了國內外整車廠、Tier 1及新能源汽車品牌等合作對象。
在全球市場布局上,公司聚焦法規強制要求,重點推動DMS、OMS等核心功能為主體、符合全球汽車安全法規的核心產品的合規認證與全球化推廣工作。2025年上半年,公司DMS首個內后視鏡海外項目正式通過歐盟ADDW認證,滿足了歐標區域的量產條件;同時, DMS產品在嵐圖、吉利等品牌的部分海外量產車型項目中,針對ENCAP(歐洲新車安全評鑒協會)安全警告測試取得滿分成績。此外, DOMS ENCAP 2026產品方案目前也正在同步研發,后續將重點推進法規機構的摸底測試認證。
面向艙內的前裝軟硬一體車載視覺解決方案Tahoe產品已于2025年上半年在歐洲知名豪華品牌車型上完成量產交付,第二代基于國產芯片的低成本替代方案也在研發中,已完成初始版本。
2)艙外業務
報告期內,公司加大“艙外”相關領域的投入與資源配置,主推智能停車輔助系統和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在技術研發層面,公司艙泊一體解決方案在客戶項目上完成POC技術驗證,APA產品則通過持續打磨提升場景的適應性,已完成雷達融合、自選車位、倒車循跡等泊車全功能開發。
報告期內,公司以“安全合規、平臺迭代、量產落地”為主線,穩步推進駕駛輔助系統三大產品線的落地工作。在低算力平臺解決方案(SouthLake/WestLake)方面,公司聚焦歐洲強制法規及國內即將推出的AEB強制法規,已完成AEB等關鍵安全功能的深度測試驗證與算法優化,目前,基于低算力平臺的演示樣車已獲得客戶高度認可及定點,標志著公司L2級智能輔助駕駛解決方案正式進入商業化落地階段。在中高算力平臺解決方案(EastLake)上,成熟度進一步提升,針對艙駕一體新形態完成系統架構升級,并與客戶啟動了POC項目開發。
3)在監管合規層面
針對上半年行業高度關注的L2級組合駕駛輔助安全風險,公司第一時間跟蹤國家強制標準制定動態,對艙外駕駛輔助產品從傳感器配置、功能策略到失效保護機制進行系統性設計調整,同步完成新版本軟件迭代,確保解決方案的行業競爭力。
4)海外市場戰略
公司持續推進“海外”市場戰略。產品方面,以歐洲法規標準要求為核心,增強對海外市場的適配能力,同時強化在智能座艙與安全駕駛相關細分領域的技術沉淀與量產交付能力。市場拓展與渠道建設方面,公司從合作深化、技術推廣、本地化布局三個維度協同發力。擴大與多家伙伴的合作范圍與邊界,拓寬市場滲透路徑。
3、AI眼鏡
在AI眼鏡領域,公司正以“技術深耕+生態共建”雙輪驅動戰略,重點圍繞產品能力的提升、生態資源拓展以及客戶導入三大方向深入布局。在算法優化方面,聚焦復雜環境下的圖像處理技術瓶頸,依托先進的圖像處理算法與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視覺框架,通過算法與硬件的深度融合,強化設備在復雜場景中的視覺交互體驗,為拍攝質量優化與AI功能拓展提供技術支撐。在生態協作方面,公司已與高通等頭部芯片廠商建立緊密合作,推進自研影像算法與AI眼鏡專用芯片的底層適配與性能協同。在商業化進程方面,公司已經與多家頭部廠商簽約,占據絕對的頭部廠商市占率優勢,相關產品方案已在多個標桿項目中完成量產落地,并為后續的產品、技術擴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4、AIGC
1)公司升級了新一代視覺大模型ArcMuse2025 V1.1。依托新一代ArcMuse計算技術引擎,深度融合公司在“云+端”層面的工程創新能力,借助集群優化、端側優化以及數據與知識蒸餾等方式,ArcMuse計算技術已經逐步實現對公司PSAI、智能汽車、智能手機、AI眼鏡等業務領域的賦能。
2)在商拍產品升級上,8月1日公司正式對外發布了PSAI產品最新升級的功能,新增支持了AI試鞋、商品換色、高清改尺寸等全新功能,我們主要圍繞以服飾行業需求為核心,為客戶提供更多樣、更垂直、更優秀的產品與服務。
在PSAI市場戰略上公司堅持“應用+服務”雙輪驅動,通過SaaS模式服務廣大中小電商;同時,圍繞服飾行業,提供大客戶個性化定制服務,通過ArcMuse平臺的AI大模型生成工具包為品牌客戶提供一站式商拍內容解決方案。目前,PSAI產品已入駐淘寶、1688、抖店、京東、拼多多、Shein、亞馬遜等多家主流電商平臺服務市場。已累計服務中小商家數十萬,合作頭部服飾品牌客戶300余家。
5、在具身機器人領域:公司積極布局相關技術,進行了核心智能視覺感知、視覺融合IPs(技術引擎)的研發。目前,公司已與全球知名的民用機器人公司建立技術合作。
第三部分、提問與回答
泉果基金Q1:公司Q2手機業務收入波動的原因是什么?對全年手機業務的展望如何?
A:公司手機業務與手機產品交付情況相關,Q2手機業務收入波動的主要原因是客戶項目驗收延遲至下一季度所致,屬于正常現象,不影響手機業務全年的情況。公司客戶常年穩定,今年依然看好包含手機在內的移動智能終端業務的成長性。
泉果基金Q2:公司AI眼鏡業務的客戶合作、產品技術布局及未來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A:2025年上半年,公司已與5-6個AI眼鏡品牌簽署了合同。對于AI眼鏡業務公司正積極進行客戶拓展中。
對于AI眼鏡的發展,我們判斷它未來會是一個多模態及交互的AI入口,它可以更加便利,甚至解放雙手交互,所以AI眼鏡作為一個功能豐富的AI互動入口是非常重要的。
AI眼鏡目前分幾個等級,單純只有音頻的,我們叫AI眼鏡1.0代,帶有攝像頭配置的我們認為是2.0代(目前大家紛紛朝AI眼鏡2.0進軍),帶顯示屏幕的我們認為是3.0代,它會逐漸向AR方向發展(即,既有攝像頭又有屏幕的配置,未來可能通過語音也可以進行互動)。所以AI眼鏡將由1.0的音頻眼鏡,發展成2.0帶攝像頭及傳感器升級的眼鏡,到3.0帶屏幕AR方向的眼鏡,且都要逐步集成為進行物體識別(如花草樹木識別、菜品卡路里識別)、人物識別等AI能力的眼鏡,這些都是我們在和客戶合作、探討、研發的方向。
所以,我們在技術布局上:需解決對焦(固定焦距問題)、成像質量(因傳感器小導致噪點多、夜景差的問題)、抖動(頭部晃動導致防抖難的問題)等核心問題;在生態布局上:已與高通等頭部芯片廠商建立緊密合作,推進自研影像算法與AI眼鏡專用芯片的底層適配與性能協同;未來發展方向上:將手機AI技術進行大量優化遷移,集成手機AI技術至眼鏡、開發殺手級應用。
泉果基金Q3:公司AI眼鏡業務的收入確認節奏及未來收入預期如何?
A:2025年上半年,公司已與5-6個AI眼鏡品牌簽署了合同,其中雷鳥AI眼鏡于2025年第一季度首發,更多的品牌集中在2025年第二季度及以后發布。
在AI眼鏡的商務模式上,公司主要以計件模式收費,所以目前能結算的收入體量較小。期待公司AI眼鏡后續的產品、技術擴展與商業拓展越來越好。
泉果基金Q4:手機端側大模型落地進展及帶來的新應用有哪些?
A:端側大模型已落地,我們采用蒸餾技術將大模型轉化為小模型以適配終端運行,提升效率。新應用方面,除拍照視頻算法外,在長焦(10倍、30倍)、Super Zoom、Super Resolution、超高視線距離等場景上通過深度學習和大模型優化實現技術突破,解決傳統硬件方案成本高、鏡頭大的問題。
泉果基金Q5:公司智能輔助駕駛產品進展怎樣?
A:2025年上半年,公司加大“艙外”相關領域的投入與資源配置,艙外ADAS L2+主推功能方面:以智能停車輔助系統和智能輔助駕駛系統主。在技術研發層面,智能停車輔助系統艙泊一體解決方案在客戶項目上完成POC技術驗證,APA產品則通過持續打磨提升場景適應性,已完成雷達融合、自選車位、倒車循跡等泊車全功能開發。
駕駛輔助系統有三大產品線:低算力平臺解決方案(SouthLake/WestLake),公司聚焦歐洲強制法規及國內即將推出的AEB強制法規,已完成AEB等關鍵安全功能的深度測試驗證與算法優化,目前,基于低算力平臺的演示樣車已獲得客戶高度認可及定點,標志著公司L2級智能輔助駕駛解決方案正式進入商業化落地階段。中高算力平臺解決方案(EastLake),成熟度進一步提升,針對艙駕一體新形態完成系統架構升級,并與客戶啟動了POC項目開發。
在監管合規層面:針對上半年行業高度關注的L2級組合駕駛輔助安全風險,公司第一時間跟蹤國家強制標準制定動態,對艙外駕駛輔助產品從傳感器配置、功能策略到失效保護機制進行系統性設計調整,同步完成新版本軟件迭代,確保解決方案的行業競爭力。
泉果基金Q6:公司上半年毛利率下滑的原因及全年毛利率展望如何?
A:公司上半年毛利率下降主要原因是有智能汽車業務相關的軟硬一體產品出貨。公司智能汽車業務戰略是逐步從軟硬件一體轉向純軟件授權,將方案交予Tier 1生產制造,專注高毛利軟件的授權,長遠毛利率目標維持在90%左右。
泉果基金Q7:公司今年研發人員招聘情況及下半年計劃如何?
A: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研發人員596人,與2024年末相比增加10人。下半年會根據公司業務需求合理計劃,但不會新增太多人員。
泉果基金Q8:手機業務單機價值量提升及未來增長邏輯是什么?
A:公司手機業務未來增長邏輯,一是手機產品上圍繞智能芯片與各類手機硬件升級而升級:在公司現有的智能超域融合產品上,我們會逐年迭代,迭代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高通、聯發科每年都要發布新的旗艦芯片,這顆旗艦芯片有大量的異構計算需求,我們需要把DSP、ISP、CPU、NPU、GPU等所有新的架構熟悉起來,提供一個新的計算解決方案,這是非常困難的,需要處理巨大的數據流。圍繞著高通和聯發科每年芯片的升級,架構就要提升變化(如異構計算架構優化、傳感器適配,帶動人臉美化、夜景、HDR等功能升級),所以公司每年都要做整體引擎的升級。
二是擴大滲透率:公司手機產品從旗艦機向中高端、中端、中低端覆蓋。目前,公司“智能超域融合”技術產品已完成從旗艦機型到高端、主流機型的全面滲透,核心影像解決方案在多個客戶機型中實現商業化落地。通過優化算法和硬件適配,已經在中端及中低端機型市場實現了規模化落地。“智能超域融合”技術產品,面向全機型的滲透率繼續提升。
三是開發影像和視覺相關的殺手級應用,通過算法優化降低硬件成本,為客戶創造價值以提升收入:隨著消費者對手機拍照的要求越來越高,長焦拍攝遠處物體,現在也是一個非常緊迫的功能需求,長焦鏡頭也越來越普及。很多手機廠商使用攝像頭都用到了3X、5X甚至到30X變焦,隨著倍數的增大,對鏡頭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還有手機使用一些潛望式長焦鏡頭、無極變焦鏡頭。高要求的鏡頭在重量上,越來越重,外形上越來越厚,而且比過去的攝像頭價格增加了幾美金甚至幾十美金,成本越來越高。所以,手機軟件算法融合AI模型,未來可能會對變焦拍攝方面產生很大的影響。由于現在能應用在長焦鏡頭上的視覺軟件很少,從這個方面來看,我們的技術還是非常有能力、有機會代替高功耗硬件成本的,公司未來幾年,在這方面也會有比較大的發展。
來源:有連云
相關標簽:
基金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