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發布研報稱,展望2026年,港股將受益于內部的“十五五”催化,以及外部主要經濟體的“財政+貨幣”雙寬松政策,特別是美國和日本。自身來看,港股不僅具備了國內完整的優質AI產業鏈公司(包括基礎設施、軟硬件、應用),疊加越來越多的優質龍頭A股企業赴港上市,預計港股將受益于境內外市場的流動性外溢和AI敘事的持續催化。隨著港股基本面的觸底反彈疊加其依舊顯著的估值折價,判斷港股市場在2026年將迎來第二輪估值修復以及業績進一步復蘇的行情。
建議投資者把握五大中長期方向:1)科技行業,包括AI相關細分賽道、消費電子等;2)大醫療板塊,特別是生物科技;3)受益于海外通脹預期抬升疊加去美元化的資源品,包括有色和稀土;4)未來隨著國內經濟進一步復蘇,相對滯漲且低估值的必選消費板塊也有望迎來估值修復;5)受益于人民幣升值的造紙和航空板塊。
中信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估值修復已至,靜待業績反彈。
受益于R1發布后對中國資產的重估,今年年初至10月底全球主要市場中,港股漲幅僅次于韓國。經歷了2021至2023年的持續三年“殺估值”行情后,2024年以來恒生指數已邁入“業績+估值”雙擊的行情,而恒生科技也于今年迎來了估值的大幅修復,顯示全球投資者對港股的信心在回暖。估值維度,當前港股仍是全球主要市場中的估值洼地,而計算當前的恒生指數ERP仍高達到5.7%。業績來看,當前Bloomberg一致預期顯示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的2026E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8.5%和29.9%??紤]到明年為美國中期選舉年,日本新首相上任后也有望加大政策刺激,我國在“十五五”的開年亦或迎來政策加碼。疊加“反壟斷”的落地和AI商業化的推進,若宏觀層面的改善能兌現到上市公司業績,港股在2026年的基本面也將持續地觸底反彈。
布局“十五五”重點方向,關注新興產業趨勢。
五年規劃指引產業發展方向,是把握長期投資機遇的重要依據。歷史上,從五年規劃建議發布到五年規劃正式發布的區間市場表現往往好于五年規劃正式發布后的市場表現。與此同時,五年規劃往往指明未來產業發展趨勢,例如“十四五”規劃期間我國新能源產業、人工智能產業、半導體產業等細分方向持續發展,市場表現也明顯好于大盤整體。“十五五”規劃建議強調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預計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或迎來新的政策支持,化工、機械、造船等傳統行業將進一步提質升級,航空航天、生物制造等領域先進制造業集群或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新興產業蓄勢待發,有望催生萬億級市場。1)當前固態電池產業化加速,有望開啟新一輪電動化創新周期,預計全球固態電池行業2024-2030年產值有望達1.2萬億元。2)腦機接口藍海啟航,協同進化潛力無限,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腦機接口發展,國家醫保局最新政策有望極大解決臨床痛點。3)生物制造是我國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一極,持續拓展應用領域,市場規模料將達到萬億級別。4)量子科技前景廣闊,有望成為牽引未來產業體系重構的關鍵力量,其中量子通信有望率先產業化。5)技術突破疊加產業政策推動,可控核聚變行業進展提速,測算2026-2030年間、2031-2035年間年均全球核聚變市場空間分別約為440億元、4500億元。
業績周期見底,基本面預期好轉。
市場(彭博一致預期,下同)預計港股業績增速在2025年見底,恒生綜指2025年的營收與盈利增速預期分別為3.6%/3.5%,而2026年預計達5.5%/9.2%,且預計2027年高位企穩;隨著經濟改善,預計港股業績后續將由“盈利修復”擴展至“收入擴張”,形成營收與盈利共振上行的可持續趨勢。盡管2025年的企業再融資對ROE形成階段性擾動,隨著業績步入上行通道,市場預計港股大盤指數的ROE或續創新高。預期變化方面,7月25日以來恒生綜指的2025年盈利預測值已率先“踩剎車”并小幅抬升,2026年預期更走出一條清晰的上行曲線,港股整體盈利情緒已悄然轉暖。
展望2026年與2027年,行業間盈利增速預期標準差顯著收斂,盈利版圖更趨平穩,有望降低市場對單一板塊的β依賴,助力行情有序輪動,為港股持續慢牛提供基本面支撐。結構上,成長板塊預計仍有較快的業績增長,周期行業預計業績具備彈性,業績或向上修復,共同帶動港股業績重拾升勢。
南向流入空間尚大,散戶或成新增主力。
年初至10月底,南向資金累計流入港股規模達1.26萬億港元,成為支撐港股的核心動力。具體來看,公募基金今年以來呈大幅增配港股的趨勢。一方面,滬深港通基金正在顯著增加港股在權益資產中的配置比例;另一方面,今年5月起,基金新發景氣并快速增配港股市場。而近年來公募基金中被動管理基金規模正快速增長,其在滬深港通基金中持股比例相對2024年初已上升達27.2個百分點。
未來“被動替代主動”的趨勢將愈發明顯,而這也與散戶資金參與度的提升息息相關??紤]到疫情以來理財和貨基等產品收益率持續下滑,而今年以來中國股市的“賺錢效應”愈發顯著,居民“存款搬家”現象或將持續。特別考慮到港股的低配情況,判斷南向資金將持續增配港股,尤其散戶資金有較大的增配空間。而散戶資金通過ETF流入港股的趨勢預計也將持續,今年6月以來港股ETF流入規模超2700億港元,8月ETF占南向流入比例高達88%。截至今年中報,機構在港股ETF中的持倉占比約為55.6%,已處在歷史較高水平,未來個人投資者的持倉占比或有較大抬升空間。且在行業/主題性質ETF更趨成熟的背景下,結構性的配置也將成為清晰趨勢。
風險因素:
1)國內經濟復蘇不及預期,或“十五五”政策推出不及預期;2)中美貿易、科技等摩擦加劇,導致海外資金流出港股;3)港股上行趨勢逆轉,南向轉流出,特別是ETF出現大規模贖回;4)AI泡沫破裂,沖擊港股科技股估值;5)港股業績普遍不及預期等風險。
來源:智通財經網
相關標簽:
智通財經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