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見習記者 黃冬艷
8月29日晚間,金地集團(600383.SH)披露2025中期業績,受結算規模減小影響,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25.8%至156.78億元,歸母凈利潤虧損持續擴大10.12%至37.01億元。
同時,為了降價去化,金地集團房地產業務結算毛利率從2024年全年的14.11%腰斬至7.57%,再創新低;存貨及資產也因計提減值共計22.84億元,導致盈利水平不斷減弱。
對于金地而言,即便已過償債高峰,但目前流動性方面的形勢仍顯急迫。
截至2025年6月末,金地集團貨幣資金約為164.3億元,較2024年末減少27.72%;而同期的短債規模約為272.59億元,資金缺口高達108.29億元,接近上半年營收的三分之二。
持續降價去化,業務收縮成常態
銷售規模持續下滑使得結轉面積減少,導致營收大幅降低;同時為了快速回流資金降負債,金地又采取了以價換量的措施,兩項因素疊加,是導致金地陷入目前持續虧損局面的主要原因。
今年上半年,金地的簽約面積約為125.4萬㎡,簽約金額約171.5億元,同比分別減少47.84%、52.52%。按此估算,期內金地銷售均價約為13676元/㎡,較2024年全年的15831元/㎡下滑13.61%。
近年來,隨著房地產行業進入階段性調整,金地集團為聚焦現金流管理,在銷售額減少的情況下加大降價去化的力度。盡管該舉措可以加快回流資金,但隨著房地產結算規模持續減少,營收、利潤下滑成為常態。
金地銷售額也從2021年的2867億元一路降至2024年的685億元,2024年更是首度出現歸母凈利潤虧損,房地產結算毛利率降至14.11%。
這一趨勢在2025年上半年仍未停止,金地部分項目存貨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因此計提了約22.84億元的資產減值準備,其中計提信用損失準備16.11億元、計提存貨跌價準備6.72億元,最終導致歸母凈利潤減少16.65億元。
此外,金地在降價促銷的同時,還減少了土地方面的支出。2023年下半年開始,金地在土地市場的動作明顯放緩,全年僅斥資125億元擴儲95萬㎡,且九成左右均為上半年所得;2024年可公開查到的拿地動作僅一宗,金地所占的權益比例僅為30.61%。
這使得金地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2024年末該公司總土地儲備2916萬㎡,同比減少28.9%,其中權益面積亦同比減少30.8%至1245萬㎡,比重不足一半。
不過在2025年,金地又在杭州、上海重啟拿地,該兩地塊上半年均已開工,今年7月金地在武漢繼續補貨,但按權益金額算,3宗地累計土地金僅2.05億元,投資依舊謹慎。
在量入為出的補貨策略下,金地的整體土地儲備規模并未有增加,截至2025年6月底,金地的土地儲備較2024年末再降7.37%至2701萬㎡,權益土地儲備也下滑6.67%至1162萬㎡。
現金短債缺口超百億,流動性危機依舊
減少土地投資以及多方融資等動作,讓金地有了一定的流動性改善空間。2024年,金地償還了約200億元的公開債務,金地總裁李榮輝在今年6月份的股東大會上表示,公司已度過償債高峰,流動性危機解除,未來會緊密跟蹤一些融資品種和動態,并盤點內部資源在合適時候爭取融資。
《星島》記者發現,目前金地有約154.94億元的存貨,以及250.57億元的投資性房地產被用于抵押貸款,上半年還新獲得了約16.9億元的借款。
截至2025年6月末,金地的有息負債規模較2024年底的735億元再降5.22%,為696.78億元,債務融資加權平均成本為3.96%,較2024年末下降0.09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為63.7%。
但在持續下行的市場大環境下,以價換量雖然給了金地一定的喘息空間,但現金流未能及時獲得補充,其流動性危機并未真正解除。
因銷售額減少,近幾年金地的經營活動現金流一路走低,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也由正轉負。2025年上半年,金地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僅有100.51億元,同比跌幅達52.91%,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也因此同比減少127.4%,由45.9億元變為-12.58億元。
此外,截至2025年6月底,金地投資活動現金流凈額已降至2024年同期的四分之一水平,籌資活動現金流凈額則約為-54.38億元,綜合下來,同期金地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僅約149.47億元,同比減少31.71%。
若以流動資產中的貨幣資金算,截至2025年6月末,金地的貨幣資金約為164.3億元。
可以對比的數據則是,同期金地總計696.78億元的有息負債中,短期借款約為4.35億元,但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仍高達268.04億元,兩項共計約272.59億元,其次才是424.19億元的長期借款。
這意味著,一年內金地的現金與短債資金缺口仍高達108.29億元,虧損持續擴大的態勢下,這家房企的流行性危機仍待解除。
金地的困境,亦是如今房地產市場的縮影。
億翰智庫監測的數據顯示,60家A股上市房企中,今年上半年有超過六成處于虧損狀態,虧損額度預計在377.2億元至470.8億元之間,而結轉規模下降、利潤承壓、計提資產減值是主要的幾個原因。
當房地產行業曾經的千億規模泡沫被戳破,即便是曾經的“招保萬金”金字招牌,也難以在虧本生意中再續輝煌。
來源:星島環球網
相關標簽:
星島環球網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