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居財經 劉治穎
“150萬拿下原價200萬的房產!”
近日,銀行直供房的成交案例刷屏房產圈。
所謂“銀行直供房”,核心是銀行處置的不良資產。當企業或個人借款人無力還貸時,銀行通過債權剝離取得產權,隨后以房東身份直接出售或出租。
業內人士透露,銀行加速處置房產,主要是為了提升債權回收率。在房地產市場調整期,這種直售模式正在成為銀行快速盤活資產的新選擇。
據了解,傳統處置路徑從貸款違約到最終完成房產銷售通常需耗時兩年以上,而直接銷售房產能有效加快資金回收。
據媒體報道,2025年以來,吉林銀行掛牌出售的房產標的共有2099個,天津銀行有1227個,中原銀行有521個,溫州銀行有412個,大連銀行有226個,哈爾濱銀行有159個。此外,國有大行中,農業銀行2025年掛牌649個,建行、交行亦有參與。
這些房源類型豐富,涵蓋住宅、寫字樓、商鋪、公寓、工業廠房等,價格跨度極大,從幾萬元剛需小戶到幾千萬元大額標的應有盡有,且定價普遍低于市價10%~25%。
如蘭州農商行一套125平抵債房151萬成交,而同小區二手房掛牌價180-220萬,相當于以約七折的價格購得。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分析認為,由于定價普遍低于市價10%~25%,且產權干凈、無民間債務糾紛,對價格敏感型買家確有吸引力。
從來源來看,銀行直供房主要來自兩類渠道。一是司法拍賣流拍后的“以物抵債”房產。例如,某股份行掛牌云南省安寧市房產及土地,曾經歷司法拍賣但流拍。銀行最終以1.3億元抵債金額取得產權,現折價至4200萬元處置。
二是銀行通過司法程序主動取得。蘭州農商行持有撫順新區育才壹品小區200多套住宅,就是因為開發商智峰地產欠款2.94億元。法院裁定執行總額4.6億元,銀行憑強制執行文書完成過戶后對外出售。
銀行加速處置房產,一方面在于希望快速回籠資金,另一方面也與法拍市場流動性下降有關。
克而瑞數據顯示,2025年6月,法拍房供應規模達3.2萬套,創年內新高,但僅成交3215套。當月掛拍法拍房平均起拍折價率為28.4%,環比下降0.5個百分點,為2025年以來第二低點;成交法拍房平均折價率為31.3%,環比下降1.2個百分點。
對于銀行是否會取代中介成為主流賣房渠道?柏文喜認為,銀行賣房的服務鏈條缺失,銀行沒有經紀人隊伍,也不具備帶看、議價、交易過戶、按揭面簽、售后維保等專業能力,很難完成“最后一公里”。
相關標簽:
樂財札記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