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居財經 張林霞
城市建筑逐步邁入“老齡化”階段,其安全防線該如何筑牢?
近日,鄭州市釋放重磅政策信號:擬出臺新規,對房齡滿30年及以上的城鎮住宅啟動首次“體檢”。
這一舉措既關乎建筑本體安全,更直接牽動千家萬戶的居住安全感與財產權益保障。
該文件擬構建房屋安全管理資金、房屋體檢、房屋保險“三項制度”體系,全面推進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
其中核心亮點為,鄭州將率先對房齡30年及以上城鎮住宅開展首次體檢,并通過以獎代補模式支持同類老舊非住宅房屋參與體檢。
房屋安全管理資金制度將設立公共賬戶與個人賬戶雙軌機制:公共賬戶資金源于土地出讓金、公積金增值收益計提等渠道,缺口部分由財政兜底補足;
房屋體檢制度將搭建政策與技術雙重支撐體系,明確體檢機構準入標準,有序開展城鎮房屋安全體檢工作;
房屋保險制度則引入“保險 服務”市場化機制,通過保險理賠機制降低房屋使用安全責任人的損失風險。
體檢內容聚焦城鎮房屋的地基基礎、主體結構、圍護系統、設備設施及管線等關鍵部件,以及各部件間的構造連接狀態;
體檢指標包含安全性、耐久性、適用性三類,分為必檢項與可選項,其中安全性指標為必檢項,可選項將結合房屋特性與實際需求靈活選定。
資金保障方面,城鎮住宅房屋體檢費用從市級公共賬戶列支;城鎮非住宅房屋體檢費用由房屋使用安全責任人承擔,市級公共賬戶按50%比例給予以獎代補支持。
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秘書長朱冬青表示,作為長期呼吁建立老舊房屋強制體檢制度的行業專家,他認為鄭州此次舉措是對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的積極實踐。其將體檢聚焦30年及以上住宅,還通過以獎代補覆蓋教育、衛健等領域非住宅房屋,這種針對性安排能精準排查老舊建筑的結構、圍護系統等核心隱患。
同時,該制度搭配安全管理資金、房屋保險形成體系,可有效破解過去既有建筑維修改造中“資金來源單一、市場機制缺失” 的難題,為盤活公共維修基金、激活建筑維修改造市場提供了地方樣本,若后續落地順暢,有望推動形成可持續的老舊建筑維保模式。
從事建筑結構檢測的技術專家提到,此次體檢將地基基礎、主體結構等安全性指標列為必檢項,同時保留耐久性、適用性指標作為可選項,既抓住了房屋安全的核心要點,又能滿足不同房屋的個性化需求,這種指標設置符合當前老舊房屋的實際情況。
不過專家也提醒,要保障體檢效果,需重點規范體檢機構的準入標準,建議通過政府采購篩選具備專業資質的機構,同時建立體檢結果復核機制,避免因檢測不規范導致安全隱患漏判。
建筑建材行業觀察專家認為,鄭州的房屋體檢制度若長期推行,將為建筑建材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體檢后大量老舊房屋的加固、修繕會催生對防水、涂料、管材等建材的剛性需求,同時也會倒逼相關企業提升維保技術與產品質量。
這與全國政協委員洪杰此前提出的“房屋體檢推動建筑產業轉型升級” 的建議相契合,既能緩解部分優質產能過剩問題,也能帶動建筑維保領域的就業,形成民生保障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相關標簽:
樂財札記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