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居財經 吳文婷
銀行帶著“骨折價”房源殺進樓市。
近日,“銀行親自下場賣房”的相關話題出圈了,同時,“銀行直供房”正通過阿里、京東等線上平臺席卷市場。據媒體統計顯示,包括農業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等多家銀行,均通過線上平臺大量直接銷售房產。
其中,國有大行如農業銀行掛牌直售的房產標的達3436個(未去重,下同),城商行如吉林銀行掛牌直售的房產標的超2000個,農信系統如廣東農信掛牌直售的房產標的超1.2萬個,貴州農信掛牌直售的房產標的9618個。
所謂“銀行直供房”,大多是銀行不良貸款處置的產物,當企業或個人借款人無力還貸時,銀行通過債權剝離取得完整產權,隨后以房東身份直接出售或出租,通常價格低于市場價。
在業內人士看來,銀行加速處置房產,主要是為了提升債權回收率。在房地產市場調整期,這種直售模式正在成為銀行快速盤活資產的新選擇。
而低價,則是銀行直供房最突出的標簽。與普通二手房相比,這類房產普遍以低于市場價10%-30%的價格銷售,有的甚至低至市價的一半。報道指出,蘭州農商行某套125平米住宅成交價僅151萬元,而同地段中介掛牌價達180-220萬元,價差高達30%。
有分析人士認為,銀行直供房的低價特征會在局部、短期內對二手房報價和中介業務造成沖擊,但體量與房源質量決定了它很難成為壓低全國房價的長期主因。
“從對房價的影響來看,目前銀行直供房實際成交量只占同城二手房總成交的極低比例,普遍在1%—3%,尚不足以決定大盤價格,但低價掛牌會拉低小區或板塊內的‘最新錨定價’,對業主和買家的心理預期形成壓制。”上述人士談到。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指出,在存量房時代,關注房子的居住屬性尤其重要。以年輕人、新市民、外來人群為主的剛需及改善性剛需占主導,二手房具有區位較好、配套相對完善、即買即住等優勢,逐漸成為交易的主導。
按照其說法,對比傳統法拍房,銀行“直售房產”本質上與法拍房區別不大,但交易風險相對較小,有利于加速資產處置。
不過,銀行直供房雖具備多種優勢,但仍不能忽視其風險。北京金訴律師事務所主任王玉臣建議,首先,房屋的具體狀況需要仔細評估,此類房源可能會因為空置較久存在維護問題或者房屋本身存在質量問題;其次,產權核實仍是必要步驟,在購房前最好到相關部門對房屋的性質、產權情況、查封抵押情況等進行核實,確認完全沒有問題后再考慮購房;最后,需要警惕是否存在特殊限制的條款,個別房源可能附帶交易條件,例如要求一次性付款、限制辦貸時間、過戶時間等。
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