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居財經 靳文雨
2007年在浙江永康誕生的卡羅特,最初只是一家專注鍋具生產的代工工廠,為海外品牌提供貼牌服務。
歷經十余年蛻變,這家以炒鍋、小奶鍋、鍋鏟等廚具為核心產品的企業,已完成從OEM到ODM再到自有品牌的三級跳,并于2024年10月成功登陸港交所,從遞交招股書到掛牌僅用半年時間,創下跨境廚具企業上市的“加速度”。
上市前后的業績曲線勾勒出鮮明的成長軌跡。沖刺上市的2021至2023年,卡羅特營收從6.75億元穩步攀升至15.83億元,三年間實現規模翻倍。
2024年上市首年更迎來爆發式增長,營收突破20.73億元,凈利潤達3.83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高達31%和57.9%,自有品牌的市場穿透力持續顯現。
然而,上市后的首個完整半年期,卡羅特卻遭遇增長瓶頸。2025年上半年,公司營收錄得約8.4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12.4%;凈利潤1.03億元,同比降幅更是擴大至37.4%。

業績調整期內,公司核心業務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品牌業務與ODM業務上半年分別創收7.8億元和0.6億元,其中品牌業務占比從2024年的88.0%躍升至92.9%。
業績波動背后,是多重內外因素的疊加影響。從外部環境看,美國加征關稅給出口業務帶來成本壓力,這一挑戰在廚具行業并非個例,頭部企業亦曾因類似政策導致外銷毛利率短期承壓。
從內部策略看,卡羅特主動將資源向品牌業務傾斜,客觀上造成ODM業務規模收縮;同時,公司將海外市場重心聚焦于美國和日本,雖推動兩地品牌業務收入分別實現4.0%和13.6%的同比增長,但也導致歐洲、東南亞等市場銷售出現下滑。
值得關注的是,在業績披露的關鍵節點,卡羅特同步完成了核心崗位的人事調整。2025年8月28日,公司公告稱陳婉梅辭去公司秘書、授權代表及法律程序代理人職務,鄒醒龍接棒出任上述三項職務并即日生效。
這一人事變動恰逢公司轉型深化期,新管理層的履職將與品牌升級、市場布局優化等戰略落地緊密綁定。從代工工廠到全球廚具品牌的蛻變非一蹴而就,卡羅特在聚焦核心市場、強化品牌壁壘的過程中,如何平衡短期業績壓力與長期戰略投入,將成為新管理層面臨的重要課題。
相關標簽:
家居K線重要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樂居財經立場。 本文著作權,歸樂居財經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本文內容;經允許進行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來源。聯系請發郵件至ljcj@leju.com,或點擊【聯系客服】